让诗词雅韵永流传
作者:姜嘉锵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孩童时表哥总喜欢拿戏曲界的口头禅“光(荒的变音)腔(方言嘉锵的谐音)沓板、漏口风”来戏谑我。然而我却把姑爹教的《千家诗》第一首“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吟唱得有板有调,既不漏口风,也没有乱节奏,而且还有点摇头晃脑自得其乐的样子,博得了大人们的赞许。没想到,长大成人之后,居然干起了与“腔”、“板”、“口风”打交道的歌唱事业,后来还爱上了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

  这些年来,不少听众朋友相继来信来电,希望我能把演唱过的古典诗词歌曲编辑成CD出版,为了答谢朋友们的厚爱,最近我从演唱过的近200首古诗词歌曲中遴选了64首,编辑制作成《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三张CD出版。第一张是古诗部分,主要为唐诗,也有几首是《诗经》、宋、明、清的诗。第二张为词曲部分,以宋词为主,兼有元曲。以上两张均为当代作曲家谱曲。第三张为古代文献中的经典歌曲。为了便于有兴趣学唱的朋友演唱,我还精选了20几首伴奏音乐辑成第四张。

  上个世纪50年代向琴学大师查阜西先生学唱琴歌《苏武思君》。60年代初向昆曲专家傅雪漪先生学唱《九宫大成》中的《大江东去》。70年代后期开始,我常随岳父金宗鼐大人(京剧教授)去拜访国学大师启功(他们是表兄弟),聆听启功伯父吟诵古诗词,讲解汉语音韵知识。为唱好宋词歌曲我还拜访过“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也曾向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请教过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音乐研究所的专家王迪老师曾给我提供过许多她定谱的七弦琴歌。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刘文金、霍庆桥等先生专门为我谱写古诗词歌曲。我能有今天的演唱成果是与长者的教导、作曲家的支持、同行的鼓励及家人的倾心相助分不开的。本辑作品的音乐有古代的、有现今的、有戏曲味浓的、有带民歌风的、也有口语化的吟诵曲。唱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歌曲,使这套CD呈现出了多种的音乐风格。

  中国歌曲讲究旋律的韵味、语言的声调。我在唱过的歌曲中都曾努力从这几方面做些探索。另外尽可能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运用,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了昆曲里一些行腔手法,“天际流”三个字,为营造开阔的意境,用了点所谓的“关闭”方法。《枫桥夜泊》则把中国民间吟诵的那种“摇”自然地揉了进去。《关睢》整首的造型,依托于戏曲中的小生,抓住风流倜傥小生的手、眼、身、法、步等视觉形象,将其变换成听觉的音响。凡此种种,以使中国歌曲更有中国味道,不失东方文化的个性。

  本集中除了琴歌《阳关三叠》,其他所有歌曲均为我所首唱。不过我听了前人所唱的琴歌《阳关三叠》之后似乎觉得少了点“琴”味,缺了点“古”色。于是我反复听琴曲的弹奏,从中汲取丰富的表现手段,运用到我唱的《阳关三叠》中。演唱古典诗词歌曲的过程,也是我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入学习的过程。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文化遗产,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不仅要继承下来,更要发扬光大之。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喜欢、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这也是我出版这套CD的目的。

姜嘉锵参加“在人民中间”大型公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