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一首不朽的歌
栏目:心语
作者:周喜俊  来源:中国艺术报

  那天,我从西柏坡深入生活回来的路上,收到朋友用微信发给我的一首歌,说是她六岁儿子唱的,让我听听。打开录音,熟悉的歌词在耳边响起:“在那群山环抱的小村落/人人传唱着优美动情的歌/歌声响彻崇山峻岭/歌声荡漾在滹沱河/啊——小村落/如诗如画的西柏坡/啊——西柏坡/百鸟啼鸣喜唱歌/山窝里的歌声震天响/山窝里的故事多又多/啊——西柏坡/山窝里的歌声/山窝里的故事/汇入江河化碧波/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土屋里奏响决战凯歌/农家院里捣毁旧世界/小山村走出来新中国/西柏坡,啊——西柏坡/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歌。 ”

  孩子气力不足,唱到最后一句高音,有点声嘶力竭,用他妈妈的话说是用了“洪荒之力” ,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问孩子跟谁学的?她说前段时间带孩子去西柏坡参观,听讲解员们唱这首歌,他就喜欢上了。回来后正好他姥爷在石家庄裕华区老干部合唱团正排练这个节目,准备参加市里的合唱艺术节。老人在家里练唱,孩子耳濡目染,就跟着学会了。

  这首歌是我创作的情景歌舞剧《走进西柏坡》的主题歌,这首歌不仅成了西柏坡纪念馆的保留节目,也受到不少合唱团的青睐,十余年久唱不衰。2011年中国文联纪念建党90周年“百花芬芳·党的旗帜高高飘扬”主题演出,河北省选调三个节目进京,《西柏坡:不朽的歌》作为大合唱名列其中。当“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土屋里奏响决战凯歌/农家院里捣毁旧世界/小山村走出来新中国”的雄浑歌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响起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这掌声是对西柏坡精神的褒扬,是对新中国缔造者的崇高敬意。

  我最初对西柏坡的向往,来自童年听来的故事。1958年春天,为解决洪灾给民众带来的灾难,让百姓过上富裕安宁的日子,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修建岗南水库,各村派民工,我们村也去了不少青年。1962年水库建成后,派出去的民工背着铺盖卷回来了,他们都学会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见到村里人就问,知道这歌是谁写的不?就是我们修水库的西岗南村人写的,他叫曹火星,村里人都叫他曹峙。那自豪的口气好像和曹火星是亲兄弟。他们不仅会唱歌,还带回很多西柏坡的故事,像“毛主席教农民插稻秧”“朱老总帮乡亲们拉耧播种”“刘少奇给村里人买柏树苗”“周恩来雨夜救百姓”等等。除这些生活故事外,还有神奇的传说,什么毛主席打仗从来不用枪,大笔一挥,满纸文字都变成了重型炮弹,吓退敌军几十万。什么西柏坡夜里安静得连蚊子都不敢叫,只有嘀嘀嗒嗒的发报声,敌军听到这声音浑身发软两腿抽筋,跪在地上喊着“爷爷”缴械投降。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耳朵贴在地上,还能听到嘀嘀嗒嗒的声音。当时我正是爱听故事的孩童,这些故事伴随我的成长一直在流传,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西柏坡在我的记忆中是那样的神秘又神奇。长大了到西柏坡看看,是我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

  这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1977年初冬,石家庄地区文化局在岗南水库招待所举办西柏坡故事创作班,我作为业余作者应邀参加,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母亲特意到供销社扯了几尺红底碎花布料,连夜为我赶缝一件新棉袄。棉袄的大红底色在灯光映照下红得耀眼,黄色的小花像红旗上的金星。母亲为我穿在身上,左右前后抻抻,满意地点点头说:“好看,到西柏坡就得穿鲜亮些,那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 ”在母亲看来,到西柏坡好像是去毛主席家走亲戚,让他老人家看到农村孩子穿得漂漂亮亮才放心。

  穿着母亲缝的花棉袄,带着文学的梦想,一大早从家乡出发坐车到石家庄,再转车到平山县的岗南。公共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蹦蹦跳跳地爬行,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了好几个小时,傍晚终于到达目的地。我们风尘仆仆下了车,急匆匆赶往招待所,放下行装,顾不上洗脸休息,几个年轻作者就迫不及待地结伴爬上岗南水库大坝。即将落山的太阳像一个大红灯笼挂在西天,晚霞映照在碧波荡漾的水库,如散碎的金子洒在水面,那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我睁大好奇的眼睛在群山环抱的小村庄搜寻,急于看到神往已久的西柏坡。

  当地作者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小村庄告诉我们:“那边就是复原修建的西柏坡,当年毛主席、党中央居住过的村子已淹没在200多米深的水库里。西柏坡村民拆迁旧居的时候,对一砖一瓦、一椽一檩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细心,一件也没有丢失损坏。现在中共中央旧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原物,房屋结构和院里的摆设也和过去的一模一样。 ”

  当时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刚刚建成,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因我们有创作任务,优先坐船过去参观了部分展厅。在这里,我看到一张照片,周恩来总理站在水库大坝,遥望前方。工作人员介绍,这是1959年6月7日,周总理在施工的岗南水库工地视察时留下的,总理注视的地方就是西柏坡。为建设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西柏坡及周围100多个村庄都要搬迁,周总理不仅关注着水库工程的建设,更关心着10多万移民的安置问题。这关切的目光,让我感受到了总理对老区人民的无限深情。

  走进中共中央旧址,我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好像怕惊扰了在这里工作的伟人。那低矮的土坯房内,一盏马灯,一张军用地图,一支红蓝铅笔,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见证,都记载着那段峥嵘岁月,那幕光辉历史。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神话。在这里,我童年听来的故事和传说,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一条红线串起,变得真实而鲜活。

  从西柏坡回岗南水库招待所的船上,大家不约而同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随着船儿飞,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浪花,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

  这次创作班上,我写出了一篇周恩来总理在西柏坡的故事《一捆韭菜》 ,发表在1978年的《河北群众文艺》 ,之后又收进了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柏坡的故事》 。这是我在省级书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是西柏坡精神激励我走上了创作之路,让我有了明确的创作方向。参加工作不久,当我在党旗下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之时,脑海里涌现出的是西柏坡,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场里那面鲜红的党旗。

  改革开放以来,西柏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关注着西柏坡,西柏坡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贯穿着一个充满朝气的政党努力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诚意。为把西柏坡精神更好地宣传出去,西柏坡纪念馆还成立了演出团,演员全部由讲解员担任,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演出了各种文艺节目,小品、歌舞、故事、快板,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新颖的内容,西柏坡精神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2003年春节前夕,西柏坡纪念馆邀我创作一部情景歌舞剧,内容要把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期间的几个重大事件编织进去,突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主题。形式新颖多变,组合到一起是一台晚会,拆开可以在不同场合独立演出。尽管这要求难度不小,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因为西柏坡是我走上创作之路的起点,我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愿为宣传西柏坡精神做一次全新的尝试。

  带着创作任务再次到西柏坡深入生活,就有了别样的心情。我一次次在绿树掩映的中共中央旧址漫步,感悟这个农家大院的神奇和凝重。抚摸毛泽东旧居前的碾盘,似看到五大书记围坐在这里商讨兵力部署的身影。走进中央军委作战室低矮的小土屋,耳畔鸣响着嘀嘀嗒嗒的发报声。坐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长凳上,毛泽东振聋发聩的声音如警钟长鸣:“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凝视纪念馆广场上那组题为“赶考”的群雕,看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昂首阔步的神态和充满自信的眼神,我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对进京“赶考”的必胜信念。“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土屋里奏响决战凯歌,农家院里捣毁旧世界,小山村走出来新中国。 ”这些歌词是从我心底流淌出来的。

  在西柏坡陈列馆大厅,我看到一面用淡黄色绒毯做的锦旗,上面镶嵌着“土地回老家”五个大字,这是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家乡下盘松翻身农民分到土地之后,为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特意制作的锦旗。另一组照片,是浩浩荡荡的农民支前大军,挑着扁担,推着小车艰难行进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两组照片真实地记载了这段辉煌的历史,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这首流传很久的民谣,正是对那段历史最真实的写照。毛主席曾经说过:“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从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我找到了贯穿这部情景歌舞剧的主线,共产党只有为人民,人民才能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只有让人民得到实际利益,政权才能得以巩固。

  这条主线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扭着大秧歌欢庆土地回老家的农民,支前路上双脚磨破却不肯穿一双军鞋的新媳妇,因饥饿劳累晕倒在路上却不吃一口军粮的汉子,进京之前有着各种想法的小战士,这一组组鲜活的人物在主线牵动下全涌现在我的眼前。四幕情景歌舞剧《走进西柏坡》从体验生活到剧本立于舞台,历时一年多,终于与观众见面了,该剧以厚重的主题和新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不同观众群的喜爱。在部队、学校、城市、乡村和西柏坡纪念馆演出,每场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2004年7月,该剧在中宣部召开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会上演出,被称赞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主旋律作品。观众对这部剧青睐,既是对这部剧的肯定,更是对西柏坡精神的褒扬。

  作为河北省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多年来,我无数次到过西柏坡,也为西柏坡写过一些文字。在我心中,西柏坡是一座历史丰碑,每一次仰视都会感到是那么神圣;西柏坡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每一次触摸精神都会得到升华;西柏坡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越仔细品读越感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柏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西柏坡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