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的“躲午”与“赏午”
栏目:雅趣
作者:王彬  来源:中国艺术报

  端午又称端阳。端有起始之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农历的五月一日称端一,二日称端二,数至五日,称端五,五与午同音,称端午。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记时,据此推算,午日为阳辰,因此端午也称端阳。

  进入五月,炎夏即将来临,万物生发,但是疾病与侵害人体的各种毒虫也进入活动的旺盛期,因此要“避毒害” ,尤其是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一定要采取种种祛病避疫的办法。

  在端午,最重要的是对儿童的保护,尤其是对刚牙牙学语的小娃娃。在北方,做母亲的一定要抱孩子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为“躲午” 。

  躲什么呢?

  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田婴有一个小妾,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田文,后来赫赫有名的孟尝君。孟尝君生在五月五日,田婴认为不吉利,让他的母亲把他杀死,用司马迁的表述是“勿举也” 。因为,当时的风俗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婴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成人,则有害父母。王充在《论衡》中解释,五月五日的阳气处于鼎盛之际,故而“精炽热烈,厌胜父母” 。

  田婴有四十个儿子,杀死一个儿子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是田文的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自然舍不得,于是偷偷把他送到舅舅家,让舅舅把他抚养成人。长大了,母亲带他去见田婴。田婴愤怒地质问他的母亲说:“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 ”意思是,我让你把这个孩子处理掉,你怎敢不听我的话把他养大,你有什么理由吗?孟尝君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孟尝君便抢先反问他的父亲:“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 ”您要杀死五月五日诞生的孩子,有什么理由?田婴说:“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长得与门那样高的时候,将会给父母降临灾难,也就是“将不利其父母” 。听到田婴这样说,孟尝君笑了,反问道:“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我们的命运是由“天”决定,还是由“门”决定?听到儿子这样的问话,田婴“默然”而无话可说。孟尝君又说:“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 ”如果是天决定我们的命运,那么谁能阻碍天的意志,您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反之,如果是门决定我们的命运,那么把门加高就是了,也就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 ”对孟尝君这番宏论,田婴难以辩驳只说了一句话:“子休矣。 ”你别说了,默认了这个儿子。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在他所有的儿子中只有孟尝君最有作为。

  孟尝君因为躲到舅舅家才得以存活,也就是“躲午”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习俗,便是年轻的媳妇要在这一天回娘家,也就是“归宁” 。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当然要带回去,回到娘家,接受父母的深情款待,享受做姑娘时期的快乐幸福生活。在这一天,未出阁的小姑娘们,要相互赠送自己做的香囊一类的小礼品,而在北京,这时正是榴花绽红之季,姑娘们把火红的石榴花簪于发际,因此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姑娘节” 。

  为了祛病避疫,古人采取了许多办法,饮雄黄酒(把雄黄研为粉末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可以解毒杀虫) 、将菖蒲与艾叶(散发一种香气可以驱虫)插于自家门户、贴一张刻有红色葫芦的窗花(把五种毒虫收纳在葫芦里) ,当然最简单的是将钟馗的画像贴在门上,从而将各种害人虫屏蔽门外。地域不同,祛病避疫的内容也不一样。旧时的北京忌讳在端午节汲取井水,认为这一天的井水有毒,为了躲避井毒,往往于节前预汲。端午节前,北京红了樱桃紫了桑葚,而江南早已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小贩们开始在端午节前销售这两种果实,据说吃了樱桃与桑葚,可以使得全年饮食洁净。还有卖把兰(白兰,也称缅桂花)的,雪白的花蕾,释放幽静香气,买来别在女人的衣襟上。点心铺则在这一天出售一种应季(时令)点心——刻有五种毒虫为花纹的烘焙的饼,称“五毒饼” ,吃了它可以避免毒虫侵害,也就是以毒攻毒的心理,这在商家,当然也是一种营销策略吧!

  在疫病面前,只有躲是不成的,为什么不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做法呢?在端午节,与“躲午”相对的做法是“赏午” 。在这一天,请家人或者友人吃席,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便讲述了王夫人在端午节置办酒席的故事:“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因为是小规模的家宴,除薛姨妈和宝钗,出席者只有王熙凤、宝玉、黛玉与贾迎春众姊妹,总计八人。但是,这一次,王夫人举办的赏午宴席,人与人之间却有些尴尬:

  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便知是昨日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采,也只当是昨日金钏儿之事,他不好意思,索性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儿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她宝玉、金钏儿的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连见了宝玉尚未挽回,自己如何敢说笑呢,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众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之所以尴尬,在《红楼梦》中早有交代,朋友们可以找来一读。我曾经写过一篇《王夫人“赏午” 》的小文,阐述故事背后的奥妙,不再啰嗦。我在这里,引述王夫人请薛姨妈等人吃席的这段文字,不过是为了说明在端午这天,可以请饭,而这样的宴席还有专业称谓,称“赏午” ,遗憾的是对王夫人的酒席没有出现关于食品与菜蔬的描述,因此难以进行具体研究,但揣摩一下总是可以的,至少是应该有酒,而且是雄黄酒。当然也少不了白娘子因为吃了雄黄酒而变出原形,吓坏她的先生许仙,那样的笑谈。

  相对于请人家吃席的繁复,最简单的做法,是将彩色的丝线缠在手臂上,作为端午时的一种特殊装饰而用以辟邪,这个做法自然也是古已有之。这就使人联想到北宋的苏轼,想到他那首令人动情的《浣溪沙·端午》 ,他在词中这样写道: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纨” ,是细绢,一种比绸子还纤细的丝织品。碧纨,绿色的丝织品。“轻汗微微透碧纨” ,天气渐渐炎热,微汗薄薄地浸出绿色的衣衫。“兰” ,这里不是指用于观赏的幽雅兰花,而是指菊科中的佩兰。佩兰,又称大泽兰,亦称小泽兰,花气芬芳,可以治疗中焦涨滞、呕恶纳呆,还可以治疗外感暑湿与湿温初起之症。当然,也可把佩兰放在热汤里,煎水沐浴而洁净皮肤。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记载,五月蓄兰为浴之兰,指的便是佩兰。“明朝端午浴芳兰”也是这个意思。据说,这首词是苏轼为他的侍妾朝云而作,此时是北宋哲宗的绍圣二年( 1095年)端午的前一天,东坡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想到明天是端午节,于是便作了这首词,而次年朝云便病故了。在这首词中,苏轼想象在端午那天,朝云在兰汤里沐浴,手臂如雪洁白,缠着五彩丝线,盛发如云,斜插一枝小巧的符箓。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苏轼不禁吟出“佳人相见一千年”那样的瑰丽诗句而令人动容。人生易老天难老,与相爱的人长相厮守,虽然难以做到,但情感相通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可以地久天长。人生在世原本不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为什么总是让自己不快乐呢?“佳人相见一千年” ,我想,便是一个衷心祈求与祝愿吧!这么一想,在将近端午的日子,推想令人心仪的佳丽,缠绕在白手臂上虹彩一样的丝线,又似乎不仅仅是“躲午”与“赏午”所能包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