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作为一个剧种,有独特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段,因为是给孩子们看的,所以必须符合儿童的欣赏心理、欣赏习惯和欣赏品位。
包括作者、导演、演员等在内的主创,在为孩子们创作戏剧时,必须是和孩子们手拉手,平等地探索生活、认知生活,要不得居高临下、耳提面命。
6月4日至9日,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儿童剧委员会、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七期儿童戏剧教育教师培训班,面向来自全国30个省及美国、加拿大等国的300多名儿童戏剧教师进行“云培训” 。往期的培训班都是以线下培训的方式小班授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期培训班采取线上举办的方式,同时针对线上授课的特点,更多安排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艺术教育教研室主任徐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快手科技政务运营总监周亚梅、作家聂震宁、剧作家欧阳逸冰、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王志庚、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等专家学者在本期培训班上授课,讲授内容包括戏剧教育教学法、新媒体运营、艺术教育机构运营、儿童文学创作、儿童剧创作等。
此次授课中,欧阳逸冰以《关于儿童戏剧的若干问题》为题,针对目前关于儿童剧的概念业界说法不一问题,他提出的观点是“儿童剧是为孩子们创作并演出的戏剧作品” ,“为孩子们”是儿童剧概念中最重要的元素,儿童剧的特征和创作手法都要从这个概念出发。他表示, “儿童剧作为一个剧种,有独特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段,因为是给孩子们看的,所以必须符合儿童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 ”
关于儿童戏剧的特征,欧阳逸冰首先强调的是“儿童戏剧是属于儿童的,必须要表达和满足儿童美好的愿望、情感的渴求和审美的需要” 。在他看来,优秀的儿童剧属于儿童,也属于儿童的一生。他以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儿童剧《皇帝的新装》为例, “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一个愚蠢的皇帝是怎样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所有的孩子看了都觉得好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生都会回味这个故事:它仅仅是在讽刺皇帝吗?故事中所有的大人要么随声附和、要么逢迎、要么沉默不语,只有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所以,这部剧不仅是给儿童看的,它的内涵是儿童们可以用一生去思索的。 ”
欧阳逸冰还提到讲述现代生活的儿童剧《古丢丢》 。剧中的主人公古丢丢是个“中不溜”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也不是落后的“学渣” 。在家中、在学校里,她不惹麻烦、不犯错误,但也不被人注意。母亲更照顾比她学习成绩好、钢琴弹得好的妹妹,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也很少关注到她。她的困惑是:他们为什么不理我?她渴望被关注,为此甚至故意折断老师的粉笔。“一个儿童,渴望着被爱、被关注、被肯定,但外界没有给她这些,她的内心像枯井一样,干燥、痛苦。 ”欧阳逸冰说,“这样的儿童剧,就是在表达一部分‘中不溜’的孩子的愿望,把这个群体的孩子渴求爱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
“儿童戏剧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无处不在的奇思妙想。 ”欧阳逸冰说,很多优秀的儿童戏剧都可以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举例道,苏联儿童剧作家、诗人马尔夏克的代表作《十二个月》 ,这部剧充满想象力,把时间变成主人公大妞温馨的朋友,整部剧通过十二个月和大妞之间的故事,教育人要正直和善良。
“我们不要认为丰富的想象力只是让人物会‘上天入地’ ,是一个筋斗云翻了十万八千里。 ”欧阳逸冰说,“现实生活中一些非常有意味的情节,同样是富有想象力的,比如《古丢丢》这部剧中,古丢丢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做出的很多行为,也是充满想象力的。 ”
欧阳逸冰建议,包括作者、导演、演员等在内的主创,在为孩子们创作戏剧时,必须是和孩子们手拉手,平等地探索生活、认知生活,要不得居高临下、耳提面命。他以中国儿艺的一部儿童剧《特殊作业》为例,剧中的孩子们被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回到家为家长洗脚。通过几个孩子为家长洗脚的经历,这部剧呈现了不同家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特殊作业》观众很喜欢看,这在欧阳逸冰看来,就是因为作者和观众平等地探索生活、感知生活。
过去的3年里,王一梅和苏州市歌舞剧院合作了3部儿童剧,分别是她创作的《鼹鼠的月亮河》 《木偶的森林》 《恐龙的宝藏》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和剧院合作的过程中,王一梅也对舞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她看来,儿童剧应该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亲子生活中。她的短篇童话《给乌鸦的罚单》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等,被一些幼儿园和创作团队改编为童话剧、广播剧等形式。她说, “非常高兴舞台艺术和文学之间有这样一种交融。 ”
制作儿童剧时,对剧本的选择很重要。如何选择剧本或儿童文学作品?王一梅建议,要有非常棒的故事,同时要考量观看儿童剧的孩子们的年龄,以及作品或剧本是否适合被改编为舞台剧、是否适合演绎团队去表演等。她提出一个概念, “新而美的儿童剧” 。其中, “新”包括了角色“新” 。 “任何一部剧,主角都很重要。主角的‘新’ ,新在哪儿? ”她以童话《好饿的小蛇》为例,书中的小蛇像一个“吃货” ,因为太饿,一路吃了很多东西,“我们把这个故事排成儿童剧,孩子们很喜欢。 ”她说, “想吃就吃的小蛇,它热爱生活、自由自在、张扬率真。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挑食、羞涩,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当看这部剧时,他们跟着这条小蛇感觉到一种舒畅,也就可能被这个新颖的角色所影响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