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联合协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影视教学高端论坛“新背景:中国高校影视与传媒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日前举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燕主持。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星,就近期国家艺术教育暨学科专业建设基本任务及本次会议主题进行了说明,并在戏剧影视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提出了守正创新、继承文科原有的传统,融通艺术其他领域,守艺践行,做好学科评估工作,解决专业学位中实践与专业性的关系,做好教学方法创新等任务,指出在新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科课程应当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共享,通过跨校共享等方式交流,以促发学生接受知识。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提出,对戏剧与影视学科来说,新文科建设是大背景、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全球化局势的动荡、学科融合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需求新形势的新文科建设,应当从双主体建构、体系化建设以及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与路径着眼入手。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认为,网课往往被理解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但现代通讯技术、空间技术,特别是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线上教育成为超越地缘、时空的教学新空间、新场景、新方式,让人直接感受到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化,“以往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解决了,比如我在上课的时候,要约一些实践老师介入一下,如果只是请他来一段时间不现实,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但是,现在我和他们约好时间,到时候请他们进入线上课堂,就某个问题讲十分钟,这个问题反而解决了。有些老师在国外,现在也可以通过线上教育来上课。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影视教育包含了文化之思,现在人们从小就接触各种视频媒介,并将贯穿其一生,影视教育恰恰促使人面对影视媒介时具有了理性的媒介素养。同时,影视教育也要担负起培育民族文化和审美的传统民族性教育。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亦中认为,因新冠肺炎疫情,虚构影视作品的摄制受到影响,但是数字人文作品生产,可以在纪实中寻找到素材,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记录生活和纪实创作的意识。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影视教育的成材率较低,除了注重专业性,还应该注重教育的“博” ,让学生架构起阐释性的知识体系。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广电系主任张阿利认为,要建构学界与政界、业界之间互动融合的新型影视智库,实现高校影视专业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和发展的新动能、新机制、新气息。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 《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以今年中国传媒大学艺考的制度创新为例,初试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复试,但要求是,学生本人出镜、录制创作的全过程、展示文件等来保证创作的真实性。开辟绿色通道可以避免仅仅以分数定人才的缺陷。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认为,慕课越来越普遍,影视教育其实融入了文旅融合的概念,将教育和文化生产消费紧密联接起来。原来影视教育,更多聚焦于校园或研究机构内部,现在已经融入文旅这一大的产业形态,知识扩散构成了新的场域。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北传媒学院校长李锦云认为,新技术有助于高校协同、行业协同、区域协同、国际协同打造互联互通人才培养模式。在线教育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围墙,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为协同培养机制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路径保障。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刘军认为,线上教育的互动,能立刻反映出大家的兴趣点,包括弹幕的实时回馈,能够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刘翼认为,在线课程在国家学科专业线上课程资源中占比极低,且90 %为通识鉴赏类课程,优质课程资源缺乏是线上教学开展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影视传媒类专业教学对场地、设施、设备有特殊要求,教学内容包括情景创设、拟态工作流程构建、个性化指导等重要元素,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线上教学中解决。
与会专家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精准解读并回应了当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在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前沿问题上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在探索创新、规划布局等多方面赋能了新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