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电影学派的能量赋值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艺术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交流、研讨和分析”研讨会探讨

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电影学派的能量赋值

  中国电影的实践复杂多元,为我们提供了电影艺术、美学、文化等多维度的参照,中国电影学派所包含的理论批评范式,建立在这样一种实践的基础上,也对未来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建设起到主导性作用。

  中国人真正的节奏和旋律大量存在于经典文艺作品中,这是中国的节奏,也是中国式的美感。比如曲牌、曲调和旋律,经过数代人才能传下来,说明它能打动观众内心,中国美感、中国节奏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

  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中心和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协办的“中国艺术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交流、研讨和分析”研讨会日前在云端举办。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主持。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表示,中国电影学派不仅是一个评论学派或创作学派,更应该是世界影坛中中国电影的代名词。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贾磊磊认为,中国电影的民族主体性建构关涉三个方面:电影的民族性、电影本土化和电影国际化。“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不能离开中国电影的国族属性。 ”贾磊磊说。他认为,中国电影学派要确立一种中国电影的评价标准,建构一种电影的话语体系。特别是类型电影,不要像好莱坞一样,推崇单一叙事模式,把电影工业化、类型化。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电影的冲击非常巨大,网络电影的兴起,对传统电影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疫情后,推进中国电影的换代、提质、增效,推进中国电影的结构性调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电影的实践复杂多元,为我们提供了电影艺术、美学、文化等多维度的参照,中国电影学派所包含的理论批评范式,建立在这样一种实践的基础上,也对未来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建设起到主导性作用。 ”饶曙光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中国电影学派需要依托中国电影史学派,用史家的眼光来研究、提炼和表达,梳理家底,归纳概括电影史学家的研究。对电影的观照从“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层面来切入。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分析了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动画学派。他认为,动画片过去被称为美术片,中国动画学派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广义上的中国动画学派始于“万氏兄弟” ,狭义的中国动画学派则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作品。万氏兄弟和上美厂一系列的作品,彰显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学派或者“动画共同体”的特征,比如《黑猫警长》等等。最近这几年国产动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而且国产动画创作,是在中国动画学派的基础上重新启动再出发的。丁亚平表示,中国动画学派创作者首先热爱动画,其次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风格和创造性的美学特点,并获得了来自海外的关注和认同,中国动画学派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也看得懂。中国动画学派一直重视寓教于乐。“这些年从《喜羊羊与灰太狼》 《熊出没》系列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大鱼海棠》 《大世界》 《白蛇:缘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 ,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动画学派要借势而上,不要一味商业化,不要一味地去中国化,也不要空谈,不能因为民族化就一味地只看过去,要积极拓宽新动画的话语空间、表达空间,要推陈出新,把人文关怀内化到作品里面来。 ”丁亚平说。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艺术方向首席研究员、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从诗学的角度切入中国电影学派。他说:“这些年来我们过于重视学视听语言,反而对中国人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没有掌握好,唐诗、宋词里都蕴含着精到的视听思维和视听语言,这是我们中国人擅长的。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些,这对当代人更有启发。还有节奏问题,中国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节奏?有段时间内地电影学香港电影,后来学美国电影,创作者总觉得中国电影节奏慢,必须得三分钟一个包袱、五分钟一个高潮,搞得我们的电影失去了民族节奏。中国人真正的节奏和旋律大量存在于经典文艺作品中,这是中国的节奏,也是中国式的美感。比如曲牌、曲调和旋律,经过数代人才能传下来,说明它能打动观众内心,中国美感、中国节奏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从早期电影人的实践中总结了中国电影特色理论。他说:“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想象着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与此同时从自化到化人到同化,既有银幕之外的交流互动,也超越了进化与退化的二元对立,构筑一个同气相求的教化世界,这就是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空气说’与‘同化论’ 。也正是建立在中国电影人固有的宇宙观和生命意识之上,在主体觉醒和整体观照层面,中国早期电影人生发出来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电影理论。 ”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张阿利认为,中国西部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为中国电影学派作出了特别贡献,用国际视野观照传统文化和历史,并在国际上获得很多大奖。这些历史都需要重新研判,并开掘出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