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戏剧创作:
除了真诚和热情,还需要什么?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发起、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的首轮剧本征集目前已结束初评,进入复评阶段。本轮征集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青年创作者的367部作品,包括话剧、京剧、昆曲、音乐剧、儿童剧等,经过35位评委的分组盲评,有72部作品脱颖而出,入围复评。

  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计划每年发起两轮剧本征集,评选出有潜力的剧本,通过一系列方法,帮助剧本提升文学水准、探索舞台呈现、对接市场资源,致力于孵化一批批高水平的、面向市场的优质舞台剧目。在初评结束之际,宽友文化近日开启“培源·剧本诊所”系列活动,邀请专家评委,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参与培源剧本征集的青年创作者提供剧本分析和创作指导。首期活动于5月12日在腾讯会议和B站举行,初评戏剧组评委吴彤、陶庆梅、汪鹏飞以及初评戏曲组评委武丹丹和青年创作者在线上“面对面” ,盘点培源首轮征集的剧本在创作上的特点,并为青年们的创作提出建议。

  “他们的很多东西是新鲜的,这非常珍贵”

  《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每年评审、阅读的戏剧剧本超过2000部。看了这次培源首轮征集的剧本后,她对青年创作者们的评价是,“热情的、青春的” ,“他们的很多东西是新鲜的,这非常珍贵” 。她能感觉到这些剧本都是编剧们想写的,无论完成度如何,她从中都看到了青年人的真诚,而且有些作者已经在形成自己的风格。

  整个戏曲组的剧本,让武丹丹感到非常惊讶的,是昆曲剧本的比例占到了15 %,这是个很高的比重。“因为昆曲对于写作者的要求很高,我看到的一些剧本,编剧在文辞和专业方面的修养都让我很惊讶,有一部作品作者甚至把工尺谱都写上了。 ”同时,她也发现这届的作者在写作时都能够兼顾到舞台的可操作性,会考虑未来的二度创作,这种意识比之前的很多作者都有进步。

  武丹丹在发现了很多“闪亮的作品”的同时,也为另外一些作品感到遗憾, “它们完成度很高,但是缺乏新意” 。“很多人写的题材是历史典故,这些历史故事之前已经有人写了,那么你今天再写有没有加入这个时代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你的文辞再好、结构再精巧,在思想上就不是第一方阵的作品” 。所以在看到入围复评的作品名单时,她能够理解有些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没有入围的原因,“可能就是思想性的问题,没有创新,在重复过去” 。

  从生活里拔出来,离地三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看来,本轮征集的一些剧本凸显出的一个问题,是过于电视剧化,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不紧密。“有些剧本分了很多场,年轻创作者们要特别思考的问题是,你的剧本可以有很多场,但为什么要这么多场?这一场和下一场之间是什么关系? ”此外,她也提到了作品思想性的问题,“一部作品,你写了几万字,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你想说什么,你说的那个东西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这对创作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

  在评判一部话剧剧本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吴彤首先看它的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和生动,其次看剧本的结构,“骨架搭得是不是匀称” ,最后看其价值取向,“这个本子的价值是什么,你要向观众传达什么” 。对于年轻的剧作者,她希望他们能够从生活里拔出来,离地三尺,“从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提炼出来你想传达的价值观” 。

  “话剧和电视剧、电影很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它能够从一筐生活里提炼出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看,而且是非常精炼的。 ”吴彤说,“所以需要创作者有提炼能力、观察能力和很高的敏感度,还要有生活阅历和表达能力。所以话剧创作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 ”

  什么样的作品能在市场上存活?

  华朋文化创始人、演出制作人汪鹏飞十余年来制作了数十部舞台剧,包括《李雷和韩梅梅》 《栀子花开》等IP舞台剧,以及《夔龙玉》 《万白》等原创剧目。担任本次培源初评评委的他,会以制作人的眼光从市场的角度去看剧本。“作为制作人,我对原创剧本特别期待,但同时也会更加严苛。严苛的原因是,如果我现在都不说不好,以后真的会有人赔进去真金白银。 ”过去的十几年,汪鹏飞做过一些赚钱的戏,也做过赔得很惨的戏,“所以我也希望自己曾经亏过的钱别人就不要再亏一遍” 。

  从本轮征集的剧本来看,汪鹏飞认为有些编剧对于市场的认知还比较少,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看。“对于一个原创项目来说,在市场上面临的难度和困难是很大的,编剧不要认为对市场的判断仅是制作方和出品方的事情,他们也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因为如果一个编剧的作品最终没有走向舞台,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创作欲望。 ”

  以一个制作人的眼光定义一个好的原创剧本,汪鹏飞的标准是:这个故事在当下的市场中,能够让观众走进剧场去看;观众在看了以后,能引发好的口碑和共鸣。“对于一个原创作品,你让观众走出剧场后跟别人说‘这个戏挺好’ ,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观众走出剧场后说,‘这个戏非常好,你一定要去看。 ’这样的作品未来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存活下去。 ”

  所以汪鹏飞建议,青年编剧们要多走进剧场,了解现在市场上的剧目,都有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戏会脱颖而出。“除了市场上的好戏要多看,那些市场反响不太好的戏也要多看,你就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剧本如果放到市场上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再从选材上、对观众口碑和共鸣的把握上等方面去做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