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旋律”真正“声”入人心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让“中国旋律”真正“声”入人心

——记2019国家艺术基金“二胡与交响乐的对话”陆轶文专场音乐会

“二胡与交响乐的对话”陆轶文专场音乐会演出现场

  二胡专业自上海音乐学院1927年建校以来便深深扎根在这片音乐的土壤之中,几代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在这里薪火相传,一直未有断流。青年二胡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陆轶文便是新的接棒者。日前,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舞台上,陆轶文带着“中国旋律”二胡与交响乐的对话专场音乐会与观众见面。在这场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 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的音乐会上,著名指挥家林大叶执棒杭州爱乐乐团协奏,陆轶文用她手中的中国民族乐器二胡与双管编制的大型西洋交响乐队展开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 。

  二胡是十分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只用两根细弦就能演奏出变幻莫测、极为复杂的乐音,近些年更是吸引了不少作曲家为其新创作了大量精彩作品,尤其是技术上的不断挑战使得二胡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胡独具东方美学韵味,也使得这场音乐会被冠以“中国旋律”之名,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气派,又具有和谐共振的神采。而“二胡与交响乐的对话”体现了二胡在音色和音响上与交响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特别凸显出了二胡音乐在作曲技法、演奏技巧、音乐语言、意境表达等方面的无限可能。

  音乐会共上演了四首曲目,全部为近些年作曲家们创作出的新作品。上半场上演的著名作曲家杨立青创作的《悲歌》 ,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为音乐素材,将二胡与管弦乐队在音质、音色等方面天然存在的不同,通过协奏曲的体裁巧妙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大胆地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另一首著名作曲家黄安伦创作的《中国畅想曲第五号》体量较大,作曲家以河南女孩小敏所唱的歌曲作为主题,创作了这部书写人间大爱的作品,全曲由不间断的四个部分组成,无论是情绪、技巧、配合、体力等,对陆轶文和乐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下半场的《天马》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周湘林作曲,是一首十分具有西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作曲家以悦耳动听、风格醇厚的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简洁明朗的语言和清晰透彻的结构,将二胡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演奏特征植入管弦乐队变幻多端、音响饱满的织体之中,这部作品也由陆轶文于201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首演。最后一曲《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 ,不久前在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的赛场上首演,作为金钟奖特别委约的作品,著名作曲家王建民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动人心弦的音韵和优美舒展的长调旋律,讴歌了祖国大地的壮丽景色,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刚一出炉就被演奏家们争相演绎,颇受各界好评。

  四首学院派作品体现了当今二胡创作和演奏的最高水平。陆轶文谈道,这些作品都是她特别钟爱的,都相当完美地熔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于一炉,体现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大众听觉习惯的尊重,既有可听性,又有学术性。陆轶文表示,希望这场音乐会借由二胡与交响乐的对话,能引发更多人对二胡音乐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思考,从而寻求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