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凹版蚀刻) 1974年 赵无极
被誉为“江海之会、南北之喉”的江苏南通,走出了将海派画学与京派画学合而为一的一代大家陈师曾,活跃于南北画坛的名师王个簃、高冠华,还有20世纪80年代,因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视觉而成为新时期美术开路先锋的袁运生、袁运甫和范曾…… “南通在现当代出现了这么多大画家,这不能不引起画坛的关注,也不能不引发文化学者、艺术史家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探讨。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说。
近日,由中国美协艺术委员会、南通市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南通大学、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通市文联、南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共选出65位南通籍艺术家的123件作品参展,集中呈现了南通籍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群体面貌,涵盖他们在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等领域呈现出的多维艺术观。
何谓“中国美术南通现象” (以下简称“南通现象” ) ?尚辉认为,“南通现象”是指酝酿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而爆发于20世纪的、由南通一地而发散全国的美术创作现象。南通籍艺术家这个集群并不以传统的、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的艺术面貌出现在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连环画等领域,呈现出的是人才领先的优势以及传统与现代、承传与创造、守正与实验等多元艺术价值观。这种全局性立体式的南通美术现象改写了以往有关地区性美术现象的定义。同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无论油画,还是中国画、水彩画,和一般某个地区的展览风格不同,此次展览的作品没有一种地域相似性,而是有一种多元性。 ”虽然面貌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作品中也并非无一相似之处,“不管有创新面貌的作品,还是跟传统联系比较紧密的作品,作品当中都可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就是有文气。 ”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罗世平认为。但是南通艺术家的文气又不同于江南才子的文气,“从南通艺术家的作品来看,视野比较开阔,能够吸纳新鲜的元素、接受现代的文化,所以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既文雅又新颖。 ”王镛说。
虽然“南通现象”是成立的,但到底怎么形成的?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看过此次展览以后,高天民认为“南通现象”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张謇时期,从南通近代史角度来看,在美术、文化、实业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张謇的启蒙,他所做的一切在南通都是一个启蒙;第二时期是刘子美时期,刘子美是一个转折,他把真正的中国现代美术概念带到了南通,打开了当地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现代美术;第三时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是南通美术发展扩张时期,在前面奠基的基础之上,开始了全面向各个方面扩张的时期,这时候的人员也多,特别是考上大学的人员也多了,走出南通的人也多了,这个时期是发展、扩张、繁荣时期,出了很多名家,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到今天。 ”南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葛锦坤认为,能形成“南通现象”还因为南通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取向——融通和开放并举,多元文化交融共存,在这样的文化精神引领下,南通地区艺术家,始终具有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在艺术创造中贯穿了一种饱含“历史意识”的创新。
“ ‘南通现象’很值得研究。 ”袁运生认为:“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南通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出’画家的地方,不仅是过去,而是一直在‘出’很好的画家,这个现象不但值得研究,而且应当使这个现象能够有所发展延续。 ”关于如何研究“南通现象” ,南通市政协副主席陈宋义建议研究团队把“南通美术现象”当中不同的艺术家分分组、分分类,南通对他们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影响对于艺术家的成长能够找出一些比较关键的因素,将来不仅对南通有影响,更对全国美术教育发展都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