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这就决定了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为满足当今产业与时代需求,形成产学结合、研学相长的教学模式,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协办的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新时期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 50余位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院校的动画相关专业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在致辞中表示,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问题,特别是围绕动画的跨学科、跨专业教育模式,是当下业界关注的焦点。他结合“优中选优制度”“团队辅导制”“班主任8小时以外负责制”“淘汰晋级制”“ ‘433’师资配比制度”“ ‘2 + 2’手电筒模式”等教学方式,分享了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人才培养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金日龙在致辞中表示,动画专业的教育同经济、技术及时代的发展联系密切。“如今动画形式愈加丰富,动画专业学生的数量也日益提升,如何培养能够引领时代精神的动画人才,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金日龙认为,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具民族风格的作品。
中国美协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骏针对新时期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重视剧本写作人才,加强对儿童文学、民间传说内容及结构的研究,在改编过程中既要符合逻辑,又要符合动画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交融,但要防止缺乏艺术性的科技堆砌。最后,要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研讨会、展映、比赛等活动,令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方式伴随他们终身。 ”
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赞蔚看来,动画教学中的技术和艺术两方面都不容忽略,同时编剧和分镜必须是一体化的。他提倡在实践中教学,侧重对学生艺术思维、创意创新、技术、效率的培养。“动画人不仅要具有坚韧的毅力、丰富的人生经历、清晰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管理能力。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於水就文化自信如何落实到动画创作和教学中,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文化自信和中国元素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中国符号、中国美学、中国民族性格及民族属性。“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在学习日、美等国动画技术的同时,更要敢于尝试,创作出‘微创新’的作品,发自内心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挖掘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