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罗小黑战记》剧照
近日,角逐第92届奥斯卡动画长片奖的入围影片名单公布,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 、中美合拍动画《白蛇:缘起》入围。国产动画随着口碑票房双丰收,也再次成为焦点。日前,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支持的第85期青年文艺论坛上,国产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执行制片人郇然等和与会青年学者围绕“中国动漫如何塑造中国英雄? ”的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随着世纪之交以来一波又一波数字革命浪潮不断迭代, IMAX 3 D等视效技术的稳定、成熟,动漫文化在全球范围都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各种形式的动漫作品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跨代际的广泛影响,动漫文化也呈现出了越来越清晰的跨媒介、融媒介的发展趋势。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的美国、日本等国的系列动漫IP,被改编成动漫电影、电视动画片,比如漫威系列、 DC系列、 《七龙珠》系列、 《火影忍者》系列等。动漫在影响范围进一步打破圈层的同时,也在电影票房上有着耀眼的表现。例如美国的漫威系列自2008年以来,持续性地收割全球票房,今年的《复仇者联盟4 》就在上半年在中国收获不菲票房。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暑期档票房上赶超了《复仇者联盟4 》 ,但无论是内在的文化工业水准,还是外在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的动漫行业都尚存明显的结构性差距,动漫形象尤其还缺少能和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曾经的经典动漫形象比肩的当代动漫英雄。
中国动漫集团研究部主任宋磊从动漫作品认同型和治愈型两大人物类别的角度出发,引出了“英雄”就是在动漫作品中能让观众产生认同的那些人物的定义,而英雄动漫的核心词也就是“认同” 。英雄动漫中的英雄是个人化的,而“讴歌英雄”中的英雄则是集体化的,两者有重叠,也有不同。他认为,人物的性格、技术、道德是形成受众对其认同的三要素,而其中性格是差异化的认同,技术是本能的认同,道德是最深沉的认同。同时道德的认同具有一票否决的属性。中国早期动漫作品中的英雄由于多是塑造的“典型形象” ,往往强调技术和道德,但是忽略了英雄本身的性格。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当代作品中的新英雄,则往往强调技术和性格,忽略了对英雄道德的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白惠元以孙悟空这一“国漫”英雄形象为案例,辨析了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中国动漫英雄与美国超级英雄的文化异同。美国超级英雄源自西部片类型逻辑,本质上讲述了外来者拯救都市安全的故事,超级英雄代表了一种民族主义的自我想象。在此维度上,孙悟空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 ,这一经典形象在《铁扇公主》 《大闹天宫》 《金猴降妖》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四部动画片里的身体发育与成熟,正是现代中国历史成长的隐喻。
白惠元认为,当代观众之所以喜欢把孙悟空称为“中国超级英雄” ,其实是在表达对国漫工业水准的期待。这种工业水准不仅应表现为视听语言层面的革新,也应表现为叙事层面感染力的增强。中国动漫英雄如何打动当代中国观众?必须强化“在场感” 。作为正义伦理的化身,英雄必须让观众能够时刻感受到他的存在,他必须让观众相信,他就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寒凝以美国漫画巨头漫威公司旗下的知名漫画人物形象美国队长为例,截取他诞生与死亡的两个关键时间点,将其分别还原至珍珠港事件前夕和后“9 ·11”时代的具体历史语境之中,阐释了漫画文本内部蕴含的隐喻。由此揭示出美漫与国漫在创作思路上的反差:如果说国漫热衷于将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与故事转译为电影或漫画等艺术形式,美漫则是在借助美国发达的电影工业和漫画出版产业建构自己的当代神话本身。
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的执行制片人郇然从创作层面展开分析他对英雄角色塑造的理解,他认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文明,神话传说、阴阳五行,甚至是诸子百家的处事之道,把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化和元素与动漫作品相结合是国漫的先天优势。在与古典文化结合的同时,打破神话中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结合当代背景展开故事是《罗小黑战记》导演木头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角色塑造可从背景、能力、性格、使命这几个要素入手,用情节发展来推动人物要素的体现,从而增进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结合现实世界中的场景刻画,繁华的街道、熙攘的地铁、恬静的乡间小路,这些观众们身边的景物,能增进观众们对影片世界观的亲切感和可信度,从而增强对角色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