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摄影更需要带着思想与感情
——专访著名摄影家雷佳民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雷佳民

  一张张朴实的面孔,一幅幅难忘的影像。他们,或是个人、或是家庭、或是群体,或直面镜头,或仅仅留下劳作的剪影。他们沉默不语,或有千言万语,直抵观者的内心……这些面孔,与名扬海内外的中国高铁、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许多国家重大工程紧密相连,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共振。“在施工现场,我经常能够接触到一线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特别是他们被汗水湿透的衣衫、饱经风霜的面孔、认真专注的眼神深深让我感动。因此,拍摄的过程中,我总是将人作为关注重点,将这些‘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生动写照记录下来。 ”湖北省摄协副秘书长、著名摄影家雷佳民如是说。

  近年来,一直专注于工程摄影的雷佳民,相继有摄影作品《高铁建设者》 、摄影组照《强国之路》 《港珠澳大桥》 《不能忘却的家庭》 《劳动者》等问世,有的入展中国艺术节,有的荣获北京国际摄影周“金路奖” ,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机构收藏,在获得观众一次次掌声的同时,也赢得业界一致认可与好评。

  特别是谈起2018年10月正式通车运营的港珠澳大桥,雷佳民最是躬逢其盛。“这是一座完全由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世纪工程,打破多项世界纪录,是中国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的里程碑,是‘中国力量’的具体展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 ”忆及拍摄往事,雷佳民感慨道, “2014年到2017年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我有机会亲临施工现场,认为用相机留下一些建设瞬间,定然有着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结 雷佳民 摄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一般是不允许外人拍照的,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关系,我也不可能拍到这些影像。 ”雷佳民认为,港珠澳大桥作为一项震惊世界的“世纪工程” ,对其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不可复制的,具有重要的史料留存价值,对于桥隧建设技术创新、施工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港珠澳大桥是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民族复兴、交通强国的缩影,是世界桥隧建设的标杆性工程,是中国自主创新、挑战不可能的标志。那些不可复制的影像能够增强大众尊重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认识及此,雷佳民感到使命在肩、责无旁贷,便“近水楼台”深入拍摄。

  事实上,一切并不简单。雷佳民印象最深的是港珠澳大桥“中国结”桥塔的一次拍摄,当时桥塔已经高达130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角度,雷佳民克服恐高心理,登上桥塔。然而,在拍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相机不能正常工作…… “鱼眼镜头无法使用,如此震撼的场景没有鱼眼镜头就无法完美记录,我当时十分焦急。怎么办? ”紧急时刻,雷佳民老练地定了定神,迅速调整心绪,开始仔细地将相机拆卸检查, “经过一番调整后,重新安装鱼眼镜头,在空间有限的桥塔顶,战战兢兢地记录下大桥的建设场景,留下了一张张不可复制的珍贵照片。 ”雷佳民表示,“既然要拍,就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拍好景,出好片。 ”

  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规划开始,至2009年12月动工建设,再到去年大桥顺利通车,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其背后的家国故事更是数之不尽。“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体现出广大建设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精神气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最好例证,也是‘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对于弘扬创新文化、提升民族自尊和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雷佳民始终觉得,“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文化价值方面,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也可以说是‘唯有创新方能勇立潮头’创新文化的再现。 ”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份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夜以继日的付出,背后凝聚着决策者的英明、设计者的智慧和建设者的艰辛。我拍摄的每一张大桥照片都有着历史资料的意义,而且背后的故事都能够说明大桥建设的不容易。 ”雷佳民感同身受地说,多年经常在施工一线与重大工程和劳动者近距离接触,对工程摄影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入的理解,“工程摄影注重表达粗犷壮美和宏大景象,但在大型施工场景中,我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现场,在不打扰工人正常施工劳作的情况下,寻求独特的摄影视角,通过构图、光影、色彩等摄影语言,捕捉难忘瞬间。 ”

不能忘却的家庭 雷佳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