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感受青年演员的进步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蒋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距离感受青年演员的进步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侧记

刘丹丽(右二)现场指导学员表演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中国歌剧带动了对歌剧从业者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和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陆续举办,仅在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就已出现了2017年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承办的《洪湖赤卫队》表演人才培训班和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单位承办的歌剧表演人才培训班。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在武汉大学有条不紊地举行。该项目的负责人是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宗旨是依托武汉大学优质的歌剧教学资源和地缘优势,培养歌剧表演方面的优秀人才,传承经典民族歌剧的精髓。

  该项目的授课教师既有王祖皆、张卓娅、郑传寅、居其宏、王道诚等著名作曲家和理论家,也有李元华、刘丹丽、程桂兰、雷岩、韩延文、黄华丽、陈小涛、李兰萍等多位著名表演艺术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民族歌剧理论知识培训、经典民族歌剧创作谈与表演示范、歌剧片段和咏叹调的排演及汇报演出。在300名报名者中遴选出的40名学员,来自十余个省市的艺术院团和院校。在院团工作的学员,有的曾在多部歌剧中扮演过角色,有的已是国家一级演员;而在院校工作的学员,于歌剧表演而言,几乎都是白纸一张,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求学愿望强烈。学员们逐渐发现,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他们打开了眼界,各位教师的专题讲座,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脉络。

  此外,多位表演艺术家在“歌剧表演训练”的总题下,围绕自己主演过的歌剧及主要唱段展开教学,这些剧目包括《白毛女》 《小二黑结婚》 《洪湖赤卫队》 《江姐》 《党的女儿》 (均为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歌剧传承和发展指导委员会圈定的经典民族歌剧)和《野火春风斗古城》 《原野》等。导师们从角色分析、台词、演唱、表演等方面一一传授心得,有时甚至一招一式地示范。李元华不仅做了《遵循中国文化基因,创新中国歌剧》的专题讲座,还指导学员的形体训练和练声。京剧名家李兰萍以《戏曲形体训练》为题的讲座也令学员们大开眼界,直呼受益多多。刘丹丽特意将李兰萍的课安排为表演训练课的第一讲,这样的安排自有其用意。她认为,歌剧要向戏曲学习,要借鉴戏曲,但又不是完全照搬。两者之间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但有本质上的区别。戏曲表演的训练方法已有一套非常科学的规范,可以用来直接指导学生。歌剧演员不能只注重声乐技巧,通过表演训练课,要解放他们的天性,让他们的肢体活起来,不是为唱而唱,同时又要规范他们的肢体。

  最辛苦、最操心、最受学员们爱戴的刘丹丽,既是项目负责人、课程设置人、课程主持人,也是主讲教师。别人讲课时,她也和学员们一样,认真听课做笔记。她的授课,从歌剧《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讲起,旁及韩母、刘闯、秋菊等角色的唱段。学员们无不被她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笔者看到的一张照片上,刘丹丽面对学员,轻松地完成了一个劈叉的动作,学员们则看得目瞪口呆。

  刘丹丽是从戏曲(楚剧)表演跨界进入歌剧表演行列的。她认为,戏曲是戏曲,歌剧是歌剧,歌剧的表演要尽量摒弃戏曲的表演样式,但民族歌剧的表演必须要从戏曲表演的成功经验中有所借鉴。

  最后3天的汇报演出中,每个学员的汇报曲目都由刘丹丽确定,她给每个学员都提供了平等的上台展示机会。剧目的选择也很宽泛,除了前述重点教学剧目之外,还有《红珊瑚》 《伤逝》 《木兰》及近年创作的《长征》 《松毛岭之恋》 《沂蒙山》的选段。汇报演出现场,虽只有一架钢琴伴奏,却并不单调。学员们认真、投入、努力、尽力、忘我的表演,笔者一一看在眼里。其间,竟有六七人是笔者认识数年、看过他们演出的,自然也对他们有所了解。在这三天的舞台上,又看到了他们身上出现的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变化。刘丹丽也不无欣慰地说,这次汇报演出,看到了青年演员的进步,相信他们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无限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