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外交风云》立足新中国外交历史,采取多元化的创作手法,注入悬疑、谍战等元素,通过颇具“烟火气”的表达,既诠释了新中国外交史这一宏大主题,同时拉近了主旋律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该剧在北京卫视、广东卫视播出后,收视成绩优异,同时收获诸多好评,为献礼剧的创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外交风云》主创团队日前走进外交学院,与该校师生进行了一次戏里戏外的“外交交流” ,希望借此追忆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筚路蓝缕开拓大国外交之路,点燃当今莘莘学子的拳拳爱国心。活动现场,该剧总制片人高军与编剧马继红携手亮相,分享幕后创作心得,揭秘戏里戏外的外交故事,激励当代大学生与祖国共奋进,积极投身祖国外交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为“一剧之本”的创作者,马继红分享了她创作的心路历程。新中国外交题材是一块“处女地” ,想要揭开其神秘面纱、打造史诗质感,就得有上下求索的精神,为此,马继红在创作过程中研读了100多本相关书籍,写了80万字读书笔记,观看了大量纪录片与影碟,采访了多位老外交官,并几易其稿,才得以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外交历史呈现给观众。“我将《外交风云》定位为‘大人物、大主题、大格局、大事业’ ,为了把这部剧写好,我还专门买了一个大地球仪,虽然思想不能一下拔得那么高,但起码要一下就能看到世界。 ”马继红表示。
高军则从演员的选择到场景的搭建等为例,讲述了《外交风云》拍摄难度之大。为真实还原外交历史,带给观众沉浸式观剧体验, 《外交风云》邀请了大量国内外有“伟人专业户”之称的演员。在形神兼备的外形基础上,演员们更以精湛的演技及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保证了荧屏上人物的真实生动。此外,对于菊香书屋、西花厅、白宫、克里姆林宫等场景, 《外交风云》基本做到了1比1还原。高军分享了一个最令他“心疼”的场景——联合国大会场布置了一个几千平方米的棚,但是只有一天半的拍摄量。如此“大材小用” ,更凸显出《外交风云》剧组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正是因为主创团队有如此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 《外交风云》才得以呈现出电视剧中少见的历史真实感、对史诗品格的自觉追求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新努力,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揭秘新中国外交历史,连接起新中国外交先驱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情感纽带,点燃了观众的爱国之心。
在“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下,新中国外交人才缺口如何补齐?在未知远程航线是否能飞的情况下,周总理访问坦桑尼亚时为什么坚持乘坐本国飞机?在中国尚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何坚持援建坦赞铁路? 《外交风云》深度挖掘了课本上外交事件和外交政策背后的精神内核,由此传达出令人动容的爱国情感和主题。活动现场,外交学院的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外交风云》的喜爱,有学生表示:“这部剧真的是把我们学过的外交知识和历史事实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荧屏上,也让我们对新中国外交史有了更多思考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