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视剧《小欢喜》——
以小题材、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写剧本的灵感全部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剧中人物的性格、言行都来自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方圆就是理想中的自己,可以让孩子很轻松,让家庭很温暖。而童文洁的原型则是我的姐姐——她去年就经历了孩子的高考,童文洁开场那句令人津津乐道的‘我不是你妈’ ,就是我姐姐的口头禅。 ”在日前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承办的电视剧《小欢喜》专家研评会上, 《小欢喜》总编剧、领衔主演黄磊表示,做现实题材的时候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真” ,不去编造一个架空的故事,不去对现实做凭空的臆想,而是对生活中最真实的事情的一些点滴记录和感悟。黄磊还讲道,他的女儿在看《小欢喜》时问他: “爸爸这真的是你写的吗?你真棒! ”黄磊感叹,这是他得到的最棒的回报。

  电视剧《小欢喜》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的(2018 - 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项目,同时也是2018年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扶持项目,于7月31日起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黄金档播出,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小欢喜》通过将家庭伦理与青春校园进行融合,直击教育、婚姻、亲子关系等百姓关注的重点话题,角色性格饱满,内容具有高度认同感,引发与会嘉宾的热议。

  在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梅茹看来, 《小欢喜》是接地气、有意思的一部好剧。“这部剧有三个特点:第一,聚焦高考,以高考为主线,同时尽可能延展呈现生活和时代图景的宽广度和话题面;第二,针对高考,这部剧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努力给出积极的有借鉴、指导意义的参考答案;第三,制作用心,真实感、真实性、代入感强。充分展现了主创团队尊重生活、尊重观众、尊重创作的艺术追求。 ”

  “不管是从生活的哪一个角落切入,只要能够真实地反映这个社会上的矛盾,就会引起所有人从各自的角度来表达认同或者引发感悟。这部作品提出的对生活的思考性远远大于题材本身。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分析了《小欢喜》的成功之处。李京盛认为,该剧把真实放在首位,真情实感地去创作,细心捕捉剧中人物的精神、情感、思想上的细节,再加以呈现。“现实题材作品对生活要能够有思考性的过渡,这是作品的深度和引起广大观众的一种共鸣。 《小欢喜》对品质的把握,对制作、表演等都有高要求,每个角色的演绎恰如其分,这是它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 ”

  在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郦国义看来, 《小欢喜》是一部真正体现了主旋律的好作品。“它有主旋律的主心骨、主旋律的主流价值观,同时它又有多样化的呈现状态,在当下这个影视阵痛期,对提升国产电视剧的信心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郦国义认为,当现实题材创作在触及社会重大话题、重大现象或重大问题时,怎样真实深刻地把握好“度” ,能够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不是添乱,这是《小欢喜》值得借鉴之处。

  《小欢喜》导演汪俊透露,剧中都是平常的人、活在身边的人,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性格上各有差异,不能跟生活抢戏,不能用“太过”的戏剧性来伤害真实性。“ 《小欢喜》是大量鲜活的细节堆出来的。该剧原有60集,删掉了十几集容易让观众分心的情节,前15集剪了6遍都不止。为了能在美术、服化道以及整个剧的制作上精益求精,美术场景改了五六遍。 ”

  该剧网络播出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单日有效播放量达到2.2亿次,全天正片有效播放量超过42亿次。豆瓣评分8.4分,评分人数9万余人,是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电视剧之一,在百度指数上同期连续数周蝉联第一。微博热搜高达103次,其中13次登顶。

  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把《小欢喜》比喻成贴近现实的轻骑兵,直面问题的问题剧,围绕“高考”这个焦点话题辐射到了中年危机、职场生存、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全景图” ,具有一种中国当下问题集大成式的特点。“在主题意蕴上,这部电视剧它突出的是一个‘小’字,这个‘小’的背后是世俗化的精神,对日常生活的珍爱,甚至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它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化,剧中角色把这些表演得非常充分,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用“三小”“三大”总结了该剧收视率和口碑双翼齐飞的成功原因:利用小题材、小人物、小情爱来折射大时代、透视大悲欢、彰显大格调。“ 《小欢喜》是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一个优秀代表。纵观全剧,很多剧集的设置和表达除了真实之外,还表现出一种高超的艺术能力,如童文洁遇职场性骚扰、季杨杨知道母亲得乳腺癌等细节处理过程,虽没过多渲染,但却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更深刻的观剧思考。 ”

  “该剧选题有胆有识有智慧,它触及了牵动亿万民心的民生话题。面对高考,主创没有采取简单否定或简单肯定的创作思维,而是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细节和真实的思考去打动观众。在平平实实地讲故事当中,透视出我们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深化人们精神上的审美能力,同时,这部剧还用一种中正平和的美学风格,在情感上抚慰了人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