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剧照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秦腔艺术节闭幕式上,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十期学员培训班演出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作为闭幕式剧目亮相兰州音乐厅,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为本届秦腔艺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批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青少派新军以青春靓丽的气息、朝气蓬勃的姿态、整齐强劲的阵容、扎实全面的艺术功底,一经亮相,便惊艳了演出全场。忠心爱国的佘太君、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武艺高强的杨七娘、英武过人的杨文广,这些舞台上经典的戏曲人物,在他们的演绎下焕发出青春的风采。事实上,早在2018年,这部戏就作为第十期学员培训班的毕业大戏,在古城西安进行了首次全体亮相。2019年1月,作为“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的一部分,青春版《杨门女将》在上海人民大舞台精彩上演,受到了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台剧目的演出,在全国刮起了一股梨园的青春旋风。
本次青春版《杨门女将》在兰州的成功演出,不仅展示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十期学员培训班新一届秦腔“接班人”扎实全面的基本功素养及生旦净丑行当齐备的艺术形态,更显示了戏曲命脉源源不断地不息永续。这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托举戏曲人才、壮建艺术队伍人才战略方面又一次成功的尝试。
秦腔后续人才的培养是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长期的实践中,该院成功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自建院以来,以十年为一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面向西北五省招收学员,组建演员培训班进行“坐科”教育,培养出一批批戏曲艺术专门人才,形成了戏曲艺术继承、创新与发展的人才群。当前,活跃在秦腔舞台的青年实验团、小梅花秦腔团就是在第八期、第九期演员培训班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目前已经成为陕西戏曲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陕西戏曲研究院不断重磅推出小梅花秦腔团和第十期演员培训班,不仅展示了陕西戏曲的艺术魅力,宣传了剧目,更重要的是锻造了青年人才,为孩子们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创新强院、精品立院、演出富院、人才兴院、科学治院”为原则,在连续多年实施的人才战略工程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方面通过招聘、进修等措施提升现有艺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坚持自主培养后备力量,从而保证了戏曲艺术的传承,推动了秦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23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上,陕西戏曲研究院优秀青年演员李小青凭借新编秦腔古典剧《马前泼水》成功摘得梅花奖;在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优秀青年演员王航、李迎凭借在新编秦腔历史剧《诗圣杜甫》中的精彩表现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这再次彰显了该院近年来实施壮建艺术队伍、托举戏曲人才战略的突出成绩。
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加强秦腔后继人才培养工作上硕果累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培育戏曲人才,戏曲才有未来。我必须要为秦腔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与当前热闹、繁荣的戏曲演出市场相比,戏曲后继人才的培养显得有些冷清、落寞。戏曲后继人才培养的滞后,会严重影响甚至阻碍戏曲事业的更快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影响戏曲社会作用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戏曲后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梅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提案,她呼吁政府、戏曲院团、社会各方力量一起为戏曲人才培养助力。李梅说:“戏曲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要从现在抓起,从幼儿和小学阶段的戏曲启蒙教育,到中专、大专的职业教育,再到本科、硕士、博士等的高等教育,努力形成人才梯次型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人才辈出才能让戏曲传承更有戏。 ”为此,李梅在工作中全力培养青年戏曲演员,通过“以戏带人”“以戏促演”的方式,给年轻人创造机会上台演出。
“ ‘前锅的水沸腾了,后锅的水也要热起来’ 。孩子们就是我们剧院、也是陕西戏曲代际传承的后备力量、明日之星。 ”李梅认为,“早点把年轻人推上舞台,传统戏曲的传承才更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