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实习记者 尹德容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4/201908/W020190822746735439059.jpg" OLDSRC="W020190822746735439059.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人类研究(装置,综合材料) 帕特里克·特雷塞纳</font></p>
<p> 如果你使用的是苹果手机,你是否想过你和Siri互换角色会是什么体验?机器人笔下画出的你是什么样子?人工智能创作的电影会有怎样的故事情节?8月19日至10月27日,“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DE JA VU”艺术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聚焦13位国内外先锋艺术家带来的17件结合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作品,以启发观众思考当下人类与人工智能相生、相伴、相克的关系。本届展览集中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机互动、艺术与科技、未来考古、神经网络、风格迁移、机器共情及人类与机器的关系等主题。</p>
<p> 对于展览的名称“机器人间” ,观众根据不同断句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指人类和机器共存的世界,可以是机器和人类之间,也可以是机器人之间,并由此产生无限联想。为此次展览,今日美术馆相关展厅内首次开放双向观看线索:顺时针线索讲述算法从无形到被赋形,能力逐渐扩张,最后人类终结,机器徒留世间的场景;逆时针线索讲述全能的机器试图寻找自己的起点,在时间回溯中不断剥离能力与认知,直到还原成最原始状态的结局。</p>
<p> 顺时针线索讲述的是机器(包括数字设备和算法)的故事,机器通过对大量数据集的“学习” ,而后创造出越来越以假乱真的图像。比如,杰克·艾维斯的作品C U S P将生成对抗网络(GAN)随机生成的鸟类图像置入到现实世界中,当这些不存在的“人工”飞鸟伫立在海滩上时,真实世界的鸟儿也于此飞离,形成一种对该地区自然生态画面的“增强”和微妙“扰动” ;特蕾莎·雷曼·度博斯的作品《它们的身体》探讨拥有拟人名字和性格设定的语音助手们的“身体” ;刘昕的作品《脱离》中飞向太空的机器人实现了人类肉身脱离地球表面的原始愿望。在奥斯卡·夏普和罗斯·古德温共同创作的《与车开小差》中,算法为自己创作的剧本配乐,甚至给素材换上了真人演员的面孔。然后,算法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它在法比欧·拉坦兹·安提诺利的《一个新的证据》里与我们共管华尔街的金融交易;在帕特里克·特雷塞纳《人类研究》里,两台RNP-A机器人画几笔就要抬头看看眼前的人类“模特” ,再继续低头画画,俨然已是一个画家般的观察者;在劳伦·麦卡锡作品《某人》中,家庭智能设备和广场上的摄像头,都是它的眼睛,它已变得无处不在。最后则设想了一个人类已终结,而算法徒留世间不断反思的场景——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的作品《自恋者》里,它不断询问“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p>
<p>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介绍, 2015年在未来馆举办第一届展览时,今日美术馆就搭建了云端空间,它类似于一款游戏,所有物理空间难以承载的疯狂的想法都可以在这个云端实现。比如,一个艺术家希望有一个1000米的声光电跑道,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预算来实现他这样的想法,但是在云端馆里观众可以伴随着巨大的声光电特效在游戏当中跑1000米。第二届时展览主题叫做“.zip” ,就是希望整个空间像压缩包一样进行打开,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是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第三届展览则希望回归到对科技美学、当代艺术更加严肃甚至哲理性的探讨。</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4/201908/W020190822746735434778.jpg" OLDSRC="W020190822746735434778.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自恋者(装置) 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font></p>
<p> 当代新媒体艺术是基于科技发展的艺术,随着时间流逝,科技美学也必然会大众化和文化泛化。同时,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新的文化现象将会出现。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黄笃认为:“新媒体发展至今,尽管技术飞速进步,但还是以人的存在和思考为中心。为什么现在绘画传统依然存在,而没有被替代呢?我想这是因为绘画的情感表达、人的情感表达的唯一性是无法被取代的。 ”德国卡尔斯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人、媒体研究员达莉亚·米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新媒体实际上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人类理解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艺术创作不再只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各种装置、表演者等也成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要素,这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p>
<p> 以某种技术形态作为前缀的艺术形式,在一段时间之内会大范围地存在,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许多技术经历从“难懂”到“日常”的阶段后,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便会降低。对技术的使用本身并不会给艺术创作赋予太多额外价值,但探讨技术环境时,很难不去使用语境相关的素材。在当下,艺术家自己就是技术的用户,但他们能做普通用户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他们可以把带有审美价值的内容从使用体验中提炼出来,而提炼的过程要转化成一个通常意义上在现场能够去呈现、去讲述的内容,其实是很有挑战的。</p>
<p>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许多技术其实在生活中已经被广泛运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年度账单、定制化推荐等。怎么让观众更快进入科技艺术展的语境中呢?与别的展览相比,科技元素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也是独特之处。对于很多作品来说,视觉不是它优先级最高的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视觉不重要。策展人龙星如在这个展览上做了几个设置,比如声音和字体的嵌入设计以及图注的说明等交代艺术家都使用了哪些技术。又如,这个展览有“主题曲” ,编曲人汪圆清根据龙星如给展览顺时针和逆时针写的两段描述,通过各种排列组合编成音乐。此外,展览还有自己的字体,设计师庄岩根据展览的概念设计了只属于本次展览的字体。最后,在展览展签上,它建构了“作品信息”“研究者笔记”和“关键词总结”三种内容逻辑。其中,作品信息是常规的展签内容;研究者笔记则是AI领域的新闻关注者与研究者根据作品的作用原理和反映的技术现象,提取出的与当下科技环境有关的概念解释、新闻切片和延展观点。</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