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讲的就是当代中国人的故事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朝阳门外·雅宝路》剧照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8月在北京举行。本届展演以“成长·同行”为主题,从全国范围的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创作的近50部作品中,精选出20部作品,涵盖话剧、京剧、昆曲、越剧、淮剧、河北梆子、现代舞、形体剧等,按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分为“古·今”“变·化”“生·活”3个板块。在一个月的时间里,20部剧目将陆续登陆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国话先锋剧场、繁星戏剧村等。

  本届展演中,“古·今”板块集中展示了创作者通过创作小剧场戏曲,对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京剧《好汉武松》由杨派非遗传承人杨少春担任艺术指导,青年导演李卓群为核心组成创作团队,在丰富行当、发展流派、延伸程式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武戏文唱;昆曲《反求诸己》曾赴法国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并获得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依托昆曲的传统表演形式,结合现代戏剧的审美特征,给中国古老的成语故事赋予当代意识;京淮合演《新乌盆记》由一个演员分别用京剧和淮剧出演刘世昌、张别古、刘世昌妻三个角色,跨老生、丑、青衣三个行当;导演赵淼带领团队创作的新剧《化水》尝试将舞蹈和戏剧相融合,追求以剧叙事、以舞写意的舞台呈现;河北梆子《台城柳》的最大看点是京、梆两大剧种强强联合,使该剧不仅有河北梆子的悲壮激昂,更有京剧的苍韧有力;越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以歌舞见长、善于抒情的越剧形式演绎茨威格的经典名著;京剧《双官谱》用幽默荒诞的方式演绎令人啼笑皆非的官僚形象。

  去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工作者们集中创作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文艺作品。“变·化”板块中,主办方遴选了其中的精品剧目,集中展示给首都观众。话剧《生逢灿烂》展示了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求新求变,从侧面反映出老百姓热情、坚毅、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北京现代舞团带来的新作品《北京·我们》,讲述一群怀揣梦想从天南海北来到北京的普通人的梦想与奋斗;话剧《书店》讲述同生书店在改革开放40年期间跌宕沉浮的故事,从普通百姓视角讲述时代精神;话剧《朝阳门外·雅宝路》描绘北京第一代朝外雅宝路地区商户,历经时代变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本届展演的“生·活”板块,集中展示了首都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平常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导演黄盈最新创作的话剧《点心》讲述大学毕业生保持信念、坚持理想的创业之路;根据法国莫里哀戏剧奖最佳编剧奖改编的话剧《辣椒·巧克力》,聚焦“留守老人”“婚姻情感疏离”“孩子教育”等现实问题;话剧《江小东和刘小文》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展示年轻人的情感世界;话剧《普拉东诺夫》将契诃夫经典作品根据中国现实生活进行大刀阔斧地改编;话剧《周六下午两点半的咖啡馆》以轻巧灵动的电影化舞台语言,展示当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话剧《男人还剩下什么》挖掘毕飞宇原著中处于婚姻中的男女两性关系,透视两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话剧《我是余欢水》以舞台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展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我爱我房》讲述“房奴”的悲欢生活;话剧《爱转机》讲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

  作为北京市着力打造的文化艺术重点演出品牌,“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创办于2012年。多年来,“北京故事”注重对北京市小剧场剧目创作方向的引导,拉动并激励国有和民营戏剧机构,创作、打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艺术创新与市场票房兼顾的小剧场剧目,在这个平台上共涌现出170部优秀小剧场作品,培育出一批拔尖创作人才,成就了一批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小剧场。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表示,“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诞生的2012年,是北京小剧场戏剧乃至全国小剧场戏剧的高峰期。他回忆,当时北京的小剧场戏剧平均一年的新创剧目就将近200部,很多剧目在北京演出后就向全国“输出” ,赴外地巡演。“就是在那样的形势下,‘北京故事’应运而生,它植根于北京小剧场戏剧和北京青年戏剧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又在这个土壤中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它是当代青年戏剧人的一个精神文化平台。”在杨乾武看来,虽然叫“北京故事”,但这个展演活动是有大情怀的,“‘北京故事’,实际上讲的就是当代中国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