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交响》:
展现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江上弄潮儿,千古立潮头。波澜壮阔、奔竞不息的钱塘江,浩浩荡荡600余公里,是浙江省第一大河,也是浙江省的母亲河,自古以“壮观天下无”的钱江大潮而闻名于世。7月23日晚,在钱塘江文化“北京周”期间,伴着一曲交响音画《钱江潮》 ,中国交响乐团演奏的大型交响乐《钱塘江交响》在国家大剧院首演,首部以交响乐形式表达钱塘江文化的作品亮相京城。

  大型交响乐《钱塘江交响》由作曲家叶小钢、关峡,指挥家邵恩联袂4位青年实力派作曲家杨帆、王喆、黄凯然、李劭晟精心创作。105分钟的演出,共分为《钱江潮》《美丽乡村》 《钱塘随笔》 《白马》《印》 《乡愁》 《之江梦》 7个篇章,从不同角度艺术再现了钱塘江流域特有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和时代风貌,以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钱塘江两岸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引发听者对伟大时代催生伟大事业的全身心共鸣。

  《钱塘江交响》音乐总监、中国音协副主席关峡介绍,这部大型交响乐将以经典宋词为代表的韵味醇厚的传统文化和以“之江新语”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相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钱塘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既展示出富春山居的古代风情,又表现了越韵浙风;既有钱塘人善良温和、宽宏通达的品性,又有钱塘人果敢坚毅、刚强不屈的风骨;既有涓涓细流入富春、汇钱塘、奔腾入海的宏伟壮观,又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激动人心场面的描绘,彰显了浙江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率先在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互通共荣的精神内涵。“ 《钱塘江交响》是为展示钱塘江文化独特魅力而精心创作的文化精品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台演出,展现钱塘江流域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 ”

  关峡创作了《钱塘江交响》的开篇曲目——交响音画《钱江潮》 ,在描绘钱江潮这一世界独特景观的同时,歌颂了弄潮儿踏着时代浪花追求梦想的精神。乐曲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寂静的山谷中,滴水汇聚成溪流,音乐婉转缠绵,如泣如诉;第二部分无数溪流形成辽阔的钱塘江水面,风儿掠过,波光粼粼,音乐壮丽辽阔,如诵如歌;第三部分是奔腾涌去的钱塘大潮,巨浪撞击着堤岸,翻江倒海,弄潮儿搏击潮涌,音乐叠起高潮,震撼人心;第四部分在钱塘江入海口,一览无尽的地平线,钱塘江与大海相拥,旭日东升,波涛起伏,天高云淡,海鸥翱翔,虔诚的音乐带着钱塘江的梦想向远方涌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创作的交响素描《美丽乡村》是以浙江杭嘉湖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交响乐小品,作品热情讴歌与描绘了中国江南乡村的秀丽风光与杭嘉湖一带厚重的人文底色,音乐清新优雅,旋律线明晰,表达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更表现了新时代浙江广大农民新的精神面貌。指挥家、作曲家邵恩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钱塘随笔》分为“源”“流”“涌”三个乐章,彰显了钱塘江夜以继日奔流不息、永远焕发青春的宏伟与壮丽。

  杨帆、王喆、黄凯然、李劭晟4位年轻作曲家,分别聚焦个性化元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钱塘江文化以及两岸人民不服输的坚韧精神。 《白马》讲述了“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的故事;《印》生动描绘了西泠印社的印章在3000年来象征的文化精神;《乡愁》勾起背井离乡、闯出一番天地的钱塘人的乡愁; 《之江梦》作为点睛之笔,表达了之江两岸英雄层立的气质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在音乐会后举办的《钱塘江交响》作品研讨会上,众多业界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共同针对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得失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认为,创作《钱塘江交响》是推进钱塘江文化精品创作、以顶尖艺术手法展示钱塘江文化时代内涵的一次创举,是钱塘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交响乐这一世界通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条大江的深情吟唱。

  音乐评论家卜大伟认为, 《钱塘江交响》并未选取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表现对象,而是通过意象式的表达,弘扬了浩然的民族气概,体现了中国文人文化的优秀传统,彰显了时代的人文关怀。“就艺术特色而言, 《钱塘江交响》将传统音乐内涵与现代音乐技法相融合,使二者相互映衬、相互碰撞,产生了生动而鲜明的音乐语言。 ”卜大伟表示, 《钱塘江交响》运用了大量民族音乐素材,为管弦乐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而管弦乐反过来又为民族音乐素材提供了灵动的表达形式。“在作品中,西洋音乐技法实现了‘为我所用’ ,其与民族音乐不再是两张皮,而是相互催化、共同升华,做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仁平认为,作为一部表现主旋律、彰显文化自信的作品, 《钱塘江交响》总体质量很高。“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可贵的是它用得不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既令观众获得了亲切感,又体现了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创作诉求。 ”谈及具体的篇章,钱仁平认为关峡的《钱江潮》从容优雅,与江南文化和人文底蕴高度契合,展现了一种自信的松弛美;邵恩的《钱塘随笔》则令人惊喜,展示了当代原创钢琴协奏曲的高水平。

  “ 《钱塘江交响》前半部分的3个篇章主要特点是成熟,后半部分4个篇章的主要特点是活力,新老两代作曲家可以说是在用生命创作。 ”作曲家张朝如是总结自己对《钱塘江交响》 7个篇章的印象:关峡的《钱江潮》是“博” ,叶小钢的《美丽乡村》是“净” ,邵恩的《钱塘随笔》是“纯” ,杨帆的《白马》是“奇” ,王喆的《印》是“幻” ,黄凯然的《乡愁》是“思” ,李劭晟的《之江梦》是“宏” 。

  音乐理论家丁旭东则认为,《钱塘江交响》是一部气度非凡的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江南风韵,具有独特的文化诠释意味与时代观照精神。他认为未来《钱塘江交响》应重点处理三组文化的关系:“其一是地域文化与音乐作品结构的关系,通过对个体文化元素的描绘完成整体文化形象的表达;其二是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关系,作品的目标受众不能只局限于杭州区域,而是要寻找地方文化、典型文化与时代精神、时代文化的共鸣;其三是作品形象与主题表达的关系,要在凸显主题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