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影《红星照耀中国》
——深刻挖掘、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剧照

  由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四川新文广影业有限公司、西安嘉方影视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王冀邢导演,汤溪编剧,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献礼影片《红星照耀中国》即将于近期公映。影片讲述了1936年6月至10月,为寻找“东方魅力”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来到中国的第8个年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采访了“东方巨人”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迷人风采,认定他们才是中国的未来。此后他写出大量通讯报道并结集出版《西行漫记》 ,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预言。

  在日前由中国影协指导、 《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摩研讨会上,李准、仲呈祥、陈先义、尹鸿、袁新文、康伟、饶曙光、王一川、皇甫宜川、曹峻冰、谭政等业界专家学者,与韩梅、许传通、任平、王冀邢、汤溪等影片主创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影片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得失。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 《红星照耀中国》的主创立足于当今时代,重新发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故事。“斯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地来到苏区采访,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主动地、自觉地、系统地向全世界宣传了自己的思想和形象。影片艺术化地再现了这段往事,挖掘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在艺术呈现上,李准认为《红星照耀中国》最大的特点在于严格遵循历史真实与历史逻辑,“在保证观赏性的前提下,影片具有极强的纪实风格,所有重要人物和重要情节都有历史依据,体现了主创严谨的创作态度。 ”

  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 《红星照耀中国》拥有广阔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历史人物,影片真实还原了斯诺原著《西行漫记》中的诸多精彩细节,并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人物细节相结合,鲜活且具有质感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影片既像速写,又不乏神来之笔,这成为影片的重要艺术特质。 ”尹鸿表示。

  “影片的叙事角度十分别致,透过美国记者斯诺的视角来审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一方面展示了线索人物斯诺的正义感,另一方面更通过他的经历回溯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 《红星照耀中国》着重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主要有两点, “一是民族自强,二是人民民主。正是为了这两点初心,中国共产党人才敢于抛头颅、洒热血,敢于为了全民族的幸福牺牲自己。这部影片,是当前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优秀教材范本,理应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

  《红星照耀中国》从一位外国记者的眼光切入故事,这令《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印象深刻,“影片不仅展现了斯诺在‘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更追问了斯诺是否透过一系列的现象看到了‘红色中国’的本质真实。 ”斯诺在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流的过程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坚守客观、公正的新闻观,他在追求新闻真实的过程中,拉近了自己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也取得了采访对象的信任。“斯诺在苏区的采访,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主旨与精神风貌,这对于当今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都颇具启示价值。 ”康伟表示,“影片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历史观,以鲜活的历史事件与动人的艺术形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 《红星照耀中国》继承了左翼电影和进步电影的优秀传统,是一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主旋律电影。“影片精妙地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氛围,更精准地描摹了改变历史走向的伟大历史人物的面貌与精神。与此同时,影片中的斯诺不仅是一个对中国好奇的外国人,更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斯诺的苏区之行,展现了一个正直的人的精神成长历程,在这次采访的过程中,他逐渐看清了历史的走向与世界的未来。 ”仲呈祥认为, 《红星照耀中国》将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也当作一位智者,“影片回答的不仅是历史的问题,更是现实的问题与未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何在、信仰何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

  专家也指出了《红星照耀中国》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不足。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影片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纪录式的表现手法,缺少较强的戏剧冲突和明显的故事高潮。袁新文认为,作为一部政论式电影, 《红星照耀中国》不应苛求戏剧性,但主创可以通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细节处理与人物刻画来提升影片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