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在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既有文化认同意义,又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颇具探究价值。礼仪设计、仪式感关系着剧作的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仪式感呈现中国人的话语,增强影视的文化表现力。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的仪式感主要通过仪式内容和人物礼仪实现,有效树立了文化符号,在文化市场及文化多元化发展中,都是值得关注、思考和讨论的重要课题。 ”日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举办的第26期影视大讲堂—— “仪式感在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的文化意义”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如是说。
此次大讲堂由爱奇艺自制剧开发中心制片人、高级经理卞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演员张晓龙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李清、许婧、秦喜清,副研究员金燕、王乙涵以及助理研究员员晓明等参与对话。
卞江以《琅琊榜》 《唐砖》 《满城尽带黄金甲》 《甄嬛传》等几部影视作品为例,指出在创作一部影视剧的时候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编剧提供的故事内核和导演的叙事手法以及审美。审美与镜头、美术、化装、画面以及仪式感和礼仪感密不可分。仪式感能给作品提供重要的氛围,这个氛围能让观众感受到影视作品的真实可信。
张晓龙认为“礼”是对人的尊敬,礼仪是这种尊敬的外化动作形式。张晓龙以他设计礼仪的《延禧攻略》 《满城尽带黄金甲》 《孔子》等影视作品为例,对“跽坐”“箕坐”“跏趺坐”“稽首”“拱手礼”“趋步”等古代礼仪进行详细讲解。他认为,在艺术创作当中,礼仪指导和仪式感的设计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且应有历史依据地进行更多设计。最后,张晓龙指出,在国产古装题材影视剧的艺术创作中,礼仪和仪式感能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品格和文化魅力,在用仪式感增加作品厚度和艺术性方面,当下的从业者仍然任重道远。
金燕认为,韩国影视剧更早地发掘其传统文化中的仪式感,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从影视作品中的礼仪、仪式中去感受和体悟。仪式感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比文字的描述更清晰、更直观。王乙涵对此深表认同,从这几年的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历史剧越来越重视对礼仪规范的考究。这种讲究,会让时代背景更加清晰,观众更有带入感。影视创作者的任务是要告诉观众历史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在宫廷中,还在人民中间。中国是文化大国、礼仪之邦,要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历史的认知,也离不开对历史细节礼仪的考究,对历史逻辑的遵循。许婧谈到,礼节象征了社会和阶层,超越历史而存在。礼节背后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让人尊重的品质,而不是简单的贫与富的考量。许婧认为,礼节的重要性在当代电视剧中还没有被充分重视,当代家庭伦理剧,不太重视人物的涵养和礼仪,通过观众对历史剧中的正向回馈可以看出,观众其实对礼仪美和涵养所体现的正面价值是认同的。
员晓明认为,礼仪动作不仅能够提高影视作品的观赏价值,对演员的表演亦有提升。尤其是在古装题材的作品中,当演员画上特别鲜明的古代妆容,穿上华丽的服饰,梳起有特色的发型,这些外在的造型都会让演员在无形中产生一种仪式感。在表演过程中,这些外在的表达对演员是约束,也是帮助。具体到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来说,仪式动作、服饰、化妆这些因素能够反映特定时代中人们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仪式场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具有吸引力和观赏价值。所以历史剧中的仪式场面不仅要准确,还要经过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秦喜清指出,中国是礼仪之邦,这通过礼仪来实现——什么样的等级用相应制式的东西,据此把社会规范起来,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礼仪在社会管理中特别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影视剧中的礼仪则是对作品进行审美提升,同时,要实现对礼仪的审美提升和改造。影视剧毕竟不是舞台剧,要贴近现实,既要有形式感,同时也要有现实感,让观众觉得自然,能够接受,实现历史剧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