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思政课音乐剧《追梦·青春》上演——
在逐梦青春中体悟思政课的魅力
作者:韦丽斯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音乐剧《追梦·青春》剧照

  6月17日,国内首部以思政课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在人民大会堂上演,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该剧由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主办,大连艺术学院承办,并获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

  音乐剧《追梦·青春》由大连艺术学院的千名师生共同出演,选取当代大学生的视角,以大学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为情节线索,展现了青春与理想的主题,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该剧共分成四幕,每一幕均以一位大学生作为主角,通过四个不同的典型故事,分别讲述了“工匠精神” 、“延安精神” 、“塞罕坝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在第一幕中,大学生付钢来到父亲所在的船厂参观学习,父子二人由此展开内心情感交流。付钢由一开始对父亲工作的不理解,渐渐转变为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并坚定了用科技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理想。第二幕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王娇为唱好《南泥湾》来到延安采风,通过回溯延安革命的壮阔历程,她领悟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最终饱含真情地演绎了歌曲《南泥湾》 。第三幕里,自主创业受挫的大学生赵小帅来到塞罕坝寻根,了解到自己的爷爷当年为保护林场壮烈牺牲的事迹,他也领悟到了“塞罕坝精神”的真谛,由此激发了坚持创业、建设家乡的理想。第四幕是全剧最具冲击力的一幕——借助大学生王娇和李思强在青海二二一基地博物馆参观的情节,透过他们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的动人事迹,两位当代大学生也由此坚定了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信念。全剧四个部分的故事虽各有不同,但都有机联系在一起,首尾呼应。这四种精神的内核是一致的,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据悉,音乐剧《追梦·青春》前后花费了一年半时间,进行不断打磨与排练。大连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贤俊介绍,“这部原创音乐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从创作、排练到演出的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 ”该剧核心创作组的成员多为年轻师生,为了汲取创作灵感,他们深入祖国各地采风,走访人物原型,获得了大量素材,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灵魂洗礼。青年教师甘竹溪是该剧剧本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感慨道:“没去采风前,总感觉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笔。但到了基层,特别是在青海二二一基地,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曾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拼搏,我不禁一边看一边流泪,创作灵感也随之喷涌而出,真有写不尽的感觉! ”

  音乐剧《追梦·青春》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表演形式,结合震撼、大气的舞美设计,将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内容成功搬上了舞台。在艺术化的展现中,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一个个故事明晰起来。既有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又有家国大爱。这让青年学子和广大观众在心灵的震撼中,既获得了艺术享受,又深刻体悟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精神内涵和魅力。

  6月18日,在该剧研讨会上,与会者给予此剧高度评价。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 《追梦·青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这台戏的本身,不仅对于高校的思想教育很有意义,对高校的艺术教育也有深远意义。同时,又是高校全部课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尝试。我们不能苛求这台节目与专业剧目达到艺术水准相一致,但这台剧所体现的坚持与时代同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走在前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