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剧本论证会上,评论界专家们指出,现在农村题材电视剧十个里有八个朝着扶贫方面着墨,有的有模式化的倾向,如何写出各自的地方特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以一个地理环境恶劣的贫困村庄实施易地搬迁为切入点,穷村并入富村,且这两个村还曾因迁坟之事“敌对”了三十年。可以说,故事的一开头就充满了戏剧性,让人有先睹为快的动力。
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秉持这样的理念,编剧曹锐在写完了《苦乐村官》后,又执笔写了《一个都不能少》 。曹锐有着多年的下村经验,在采风中与农民同吃一锅菜、同睡一张炕、干农活、拉家常,从中得到体验,让她笔下的人物时刻充满着生长在那块土地的烟火气息和乡土气息。专家们给还在剧本阶段的《一个都不能少》提了不少建议和意见,很多不光是针对《一个都不能少》这一部剧本,也是给这一类电视剧提的。
中广联副会长、文艺评论家李京盛近来看了十个农村题材的选题,其中有七八个写的都是扶贫。他认为不是不能写扶贫题材,但是雷同性、相似性、概念化问题很严重。他说:“故事不新鲜、图解概念、解读口号,作品写的是农村,但是风格、语言、人物都不像农村的。 ”中影股份公司总经理江平提出这类电视剧故事要新,“咱不要写哭哭啼啼、破破烂烂的农村,似乎谈到扶贫都是脏乱差。其实穷也要干净,苦也要高尚。可能是因为地域、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们生活穷苦,但是他们也要有一种精神。 ”
李京盛提议,成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一般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说有的带有轻喜剧的设定,有的带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乡土气息、地域文化、喜剧幽默风格,这都是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比较成熟的风格样式,要加强该类型电视剧的生活气息,以及原生态感、地域感。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现在的农村跟过去我们印象中的农村已经大不一样,这部剧本里呈现出农村很多新的东西,新的风貌、新的生活、新的矛盾、新的关系。比方说网上直播等等,就是基于互联网对农村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新农村的新面貌。农村新的生活影响到了新的城乡关系和新的人际关系,包括婚恋关系、婚姻爱情观,在这部剧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主任赵彤认为,这部剧本触及到当代中国贫富分化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同时,也提高了写作的难度。“它的戏剧结构,提出的尖锐的社会问题,超越了扶贫题材,但是剧本现在提供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又不能达到它这种结构所达到的高度。 ”同时他认为,目前的剧本矛盾还不够典型,情节还需要更精准,可提升的空间很大。“例如脱贫最后都是向产业融合方面发展,其他扶贫剧也都是这么写的,国家发展战略是这样的,各个村大概也摆脱不了这个模式。但是差异性应该放在人情、人性转变的角度来写。 ”
“赵百川写得太完美,这也是我们所有电视剧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一号人物都不敢写缺点,所以人物棱角不鲜明。村里出点什么事他都兜着。村里的一些困难,都是通过赵百川自己出钱解决的,这还是走了道德化的路。 ”他指出:“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道德不是最大动力,最大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