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沂蒙三章》首演——
用足尖展现沂蒙红嫂的大爱深情
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剧照 时任 摄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敌后危难的坚守与抗争中,在挺身支前的顽强与奉献里,沂蒙红嫂用她们质朴的情谊、血肉的身躯深刻注解着这八个字的伟大意义。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则用芭蕾诗篇歌颂伟大的沂蒙精神,用足尖演绎讲述沂蒙红嫂的坚毅与无私。“生死相依沂蒙人、多少撼天动地事、几多壮举牵梦魂……”一首《又到激情燃烧时》的诗篇,不仅重述着伟大的沂蒙精神,更追忆着沂蒙红嫂们的英雄事迹与大爱深情。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在观众的热切期盼中,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沂蒙三章》 4月19日在北京天桥剧场的舞台上,再为沂蒙红嫂续写出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在芭蕾舞剧《沂蒙三章》首演当晚的舞台上,无数沂蒙红嫂和她们的英雄故事被浓缩为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足尖篇章: 《火线桥》 《永远的新娘》 《沂蒙情》 ——这三段故事刻画了不畏牺牲,用自己肩膀搭起火线桥的沂蒙妇女;勤劳坚贞,为从未见过面的烈士丈夫守护家园的永远的新娘;以及体现军民水乳交融大爱无疆,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的生动形象。
“水花四溅,弹片纷飞,前进的队伍转眼就到了岸堤。看着脚下的浮桥,连长泛起了犹豫,汶水的急流冲击着女人们娇弱的身躯。这哪里是桥,这是沂蒙姐妹们撑起的深情大义……”第一章《火线桥》以灵动的足尖、创意的想象,演绎出了柔弱臂膀撑起深情大义的震撼与激荡。开头一段胶州秧歌与芭蕾结合的群舞十分具有看点,运用声光效果打造的浮桥与湍急河水的呈现,以及舞者在灯光营造中表演的水中挣扎的舞段令人印象深刻。随后, 《永远的新娘》一章则是让坚毅与柔情在升华中,更是在乡土民俗的亲切中,编织成一段感人肺腑的战地恋曲,中芭首席主演王启敏、马晓东所饰演的“新娘”“新郎”感人肺腑。“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 《沂蒙情》用真挚的演绎、动情的场景,唤起舞台上下心灵的碰撞、情感的爆发。
《沂蒙三章》的编剧之一及作曲、著名作曲家刘廷禹正是当年中芭经典之作《沂蒙颂》的主创之一。有着深深情怀的那一首《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以及《火线桥》里震撼人心的打击乐、《永远的新娘》中颇具动感更富生活气息的“捉鸡”音乐,和那极具地域风情的《沂蒙小调》 ……都是作曲家心血的结晶。其中,歌唱家王庆爽亲情乡音的演绎,更让现场观众颇为动容。
首演当晚,前来观看演出的沂蒙红嫂李桂芳的女儿董献群激动地表示,“ 《沂蒙三章》中的一幕幕,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在红色的沂蒙老区,有千千万万个像明德英、李凤兰、李桂芳这样的妇女,她们虽然是一个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们也能称得上共和国的一块块基石。 ”山东省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文霞作为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的馆长,对《沂蒙三章》中的三个故事非常熟悉,每天都为前来参观的观众讲说无数遍,但是看了中芭在舞台上所演绎的三个故事,她在现场不禁流下了热泪,“非常感谢中芭把沂蒙红嫂的故事再现得这么好,真的是把红嫂的精神——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那种壮烈的情怀演出来了。 ”
著名歌唱家郁钧剑不仅为《沂蒙三章》题写了剧名,更在首演当晚为新剧助阵。他说,“这部新创舞剧中,用了很多现代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以一段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开场,让观众快速地进入到那段历史中去,特别是对今天年轻一代的观众们而言,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沂蒙三章》是由三个故事所组成,但又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让《沂蒙三章》就像芭蕾散文一样,不但有着珍贵的歌颂意义、强烈的情怀共鸣,其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文学性。 ”
“是传承与积淀,更是感悟与创新” 。正如芭蕾舞剧《沂蒙三章》编剧、导演、编舞徐刚所说,“战争年代发生在沂蒙山地区一件件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让全世界知道有这样一群无私奉献、大德大爱的沂蒙红嫂,她们谱写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宏伟篇章。今天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最真挚的情感去弘扬和歌颂她们,让年轻人感受那份人间真情,深爱脚下这片热土,学习沂蒙人民的高尚情操,让军民鱼水之情发扬光大,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芭蕾舞剧《沂蒙三章》艺术总监冯英则激动地表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芭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应该拿出这样一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作品。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表达我们中芭人对党和国家的一份深情。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数十次深入沂蒙老区采风、体验生活,中芭演职员们对沂蒙精神有了重新的认识,在主创团队精心的打磨之下,终于将这部动人的芭蕾舞剧搬上了舞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是中央芭蕾舞团建团60周年。“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节点上,我们再一次追寻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足迹,这种传承与奋斗、这份执著与坚守正是践行中芭精神、传承中芭精神的所在,也是我们对中芭60年的一份隆重献礼。 ”冯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