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的苦乐,台下都在应和”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昆山千韵锡剧团锡剧《春月》来京演出,主创和专家探讨民间职业剧团的创作实践——

“台上的苦乐,台下都在应和”

锡剧《春月》剧照

  “锡剧《春月》让我找回了久违的审美体验,我想起有一次吃‘百味饺子宴’ ,前面十几道饺子,许多都是没吃过的馅儿,让大家觉得新鲜,最后上了一道大家经常吃的白菜猪肉馅儿饺子,大家不禁感叹,还是传统的味道最好。 ”江苏昆山千韵锡剧团创排的锡剧《春月》近日首次在京演出, 《中国戏剧》主编罗松这样描述观剧感受。

  昆山千韵锡剧团是宏鑫建设集团于2016年组建的民间职业剧团,锡剧《春月》是剧团成立后的首部大戏,于2018年4月在昆山首演后,又在各乡镇、社区巡演,此次来京,是这部作品的第20场演出。

  作品讲述了富春江畔一场战乱中,春月帮逃难的一家人给婴孩哺乳,不料自己的婴孩却阴差阳错被抱走。18年后春月养大了抱回来的婴孩,取名燕子,又抚养了孤儿天宝,心中惦念自己的孩子,每年为她缝制一双绣花鞋。天宝学有所成,迎娶恩师娇生惯养之女金凤。因家境清贫,金凤过门之后与春月、燕子渐生嫌隙。金凤发现春月瞒着天宝私藏一只红箱子,埋怨婆婆偏心,大闹一场回了娘家,与前来和好的天宝约定,婆婆小姑住到村口破庙才肯回家。春月为天宝夫妻和睦,与燕子搬出家门,卖草鞋为生。乡人渐生微词,金凤责怪婆婆坏了自己的名声,春月不堪忍受金凤专横,又怕拖累燕子出嫁,万般无奈之下服鼠药自尽。恰逢金凤双亲来会亲家,燕子悲愤中将红箱子揭开,燕子、金凤的身世之谜终于真相大白。

  戏中有许多基层观众喜闻乐见的桥段,比如人物身世与命运、婆媳关系、巧合和偶遇、贫家女与富家女的善恶对比、岳父女婿都怕老婆、本欲自尽偏偏鼠药有假等。该剧语言通俗浅易,多有民间谚语、俗语,令人物更加生动亲切。舞台简洁写意,燕子从红箱子中牵出一条红绳串起由小到大18双绣花鞋,极具民间艺术之美与戏剧的感染力。很多专家反映,坐在普通观众中间,感受到观演气氛十分融洽,观众叹春月的善良、燕子的孝顺,恨金凤的骄纵、天宝的懦弱,“台上的苦乐,台下都在应和” 。

  “我是中专毕业,文化程度比较低,接触的都是基层观众,写出来的都是大白话。 ” 《春月》编剧包朝赞谦虚地说,自己也为大剧团写过戏,但心里总是很惶恐,因为担心大剧团的要求比较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不够, “听说千韵锡剧团要排这个戏,他们是民营剧团,面对的是最基层的观众,我觉得我们‘门当户对’ ,心里踏实。 ”

  “想起这个故事,我就想起我的母亲。 ”包朝赞说,母亲现在已经不在了,她晚年患了白内障,我在外工作,很少能在身边照顾她,“我没有喂过她一瓢水、一勺饭,偶尔去看她,坐在床边,她不但没有责怪我,还说不要管我,我挺好的,你们好我就好。所以我就一直想写母亲,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为了孩子好,宁可自己受苦。 ”包朝赞透露,戏中有很多唱词其实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比如“人都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我养儿女不图报,今生做人无奢望,盼只盼儿女过得比娘好” 。“我是带着对母亲的亏欠写的这个戏,写到有些桥段,会想到母亲而心酸流泪。 ”

  “过去几年,我们宏鑫建设集团一直在进行的一项公益活动,就是戏曲文化惠民。 ”千韵锡剧团团长赵建峰介绍,宏鑫建设集团每年都会邀请江苏的各大戏曲院团来到昆山,在公司的一处可容纳400多人的剧场演出,请老百姓免费看戏。“一开始主要演昆曲,我们在平时和老百姓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老百姓更喜欢看像锡剧、沪剧这样的地方戏。所以就想,不能只是邀请专业院团来演出,还要创排一些昆山老百姓喜欢看的戏。我们就把昆山一大批优秀的戏曲票友集中到一起,组建了这么一个剧团。 ”

  赵建峰介绍,剧团从2016年创立,2017年一整年在不断探索,到底什么样的戏才适合这样一个民营剧团,后来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 “我们还是要创作一些讲述家长里短、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戏,还有就是确立业余剧团专业化打造的方向。 ”赵建峰说, 《春月》正是代表着这样的创作方向,“在昆山基层演出,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很多观众跟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有骂的、有哭的、有笑的,演员在台上也深受感染。 ”

  “这个戏给民间职业剧团创作做了一种示范,它低成本、小制作,台上一共7个演员,一张桌子、两条凳子,背景从头到尾就是一张江南水墨画,确实考虑到便于下基层或者巡回演出。 ”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认为, 《春月》因团制宜、因人设戏,故事不复杂,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家长里短,简单、简明、简洁地把传统道德观、伦理观都传递出来了。

  罗松认为, 《春月》是平民化风格的典型剧目,作品对是非、美丑、善恶都有着快意的评判,让老百姓看得痛快淋漓,心里得到莫大的满足,这都符合一个民营剧团剧目的特点。虽然弘扬美和善,批评丑和恶,但创作者抱着感化的态度,让不孝女金凤最终痛改前非,结局是一家人大团圆,它也许不是那么深刻,但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具有普遍性,就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观众可以从中找到熟悉的影子。

  “全剧舞台呈现、表演风格和剧本非常契合,虽然演员是非专业的,但唱得非常专业。我感觉到身边的观众都在跟着剧情走,戏演到哪儿观众议论到哪儿,互相讲解剧情,就像坐在自己家里看戏一样。有说养孩子不容易的,有说媳妇真坏的,等到春月吃鼠药的时候,他们已经‘哎呀’‘哎呀’的了。 ” 《剧本》主编范小宁说,“这种观演气氛特别好,这个戏太合适老百姓看,太合适在民间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