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头下乡记》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东河南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西部,村里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半丘陵地带,三道岭中间隔着两道沟,沟和沟交汇处连着一条汜水河。由于地貌原因,村里一直都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后来,扶贫干部“小石头”来到东河南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带领老乡们修桥铺路、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多样经营,不仅增加了村民们的物质收入,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充分表达荥阳市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向贫困宣战的决心,展现党委政府不忘初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彰显扶贫干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公仆情怀。 ”在日前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共荥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电影《小石头下乡记》影片观摩专家研讨会上,导演张雷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饶曙光认为, 《小石头下乡记》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文化特色,其轻喜剧的风格颇具感染力,有助于观众了解当代农民日新月异的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在《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看来, 《小石头下乡记》中“小石头”对等吃等喝“老赖”村民的帮扶,充分彰显了“扶贫先扶志”的扶贫精神,“影片中这个村民曾经将政府交给他养殖的三只羊全部当食物吃掉了,扶贫干部找到了他贫困的根源,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了他的精神世界,改变了他‘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错误思想,这样的设定很有冲击力。 ”李春利认为,主旋律题材电影想打动观众,关键是要表现“正常”的人和“正常”的情感,不能让英模人物的行为违背真实人性。“影片中年轻的扶贫干部将农村生活当成了自己工作经历的一部分,而并没有违背常理地立志永远扎根农村,这种处理还是比较真实的。 ”
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也指出了影片的不足。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许柏林认为, 《小石头下乡记》基本上达到了宣传国家扶贫政策的目的,但影片中人物的性格较为模糊,缺乏具有个人性格特征的语言和细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影片的艺术表达。“创作者要先写好个体的情感,才能写好公义,因为个体的情感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公义则是在个体的情感基础上发展出的更高层次的情怀。”著名编剧赵葆华认为,新婚燕尔、打算生娃的“小石头”从一开始不愿下乡到后来全身心地投入扶贫工作,其行为转变缺少情感的支点,显得比较唐突。“其实是老乡们质朴的热情和真诚的反馈对扶贫干部产生了精神上的反哺,让他爱上了这片乡土、爱上了这些农民。 ”赵葆华表示,“影片应加强表现扶贫干部与老百姓的双向互动——干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村民质朴的情感洗涤了干部灵魂上的灰尘,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人物更真实、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