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源
——记2018全国高等音乐院校院长论坛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音协钢琴学会发展委员会、柏斯音乐集团承办的“长江钢琴· 2018全国高校钢琴音乐周”于11月26日至12月2日在湖北宜昌举办。作为本届音乐周的系列活动之一, 2018全国高等音乐院校院长论坛于11月27日举行。论坛汇聚了全国高等院校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的近百位院长,以“在新时代如何发挥音乐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为议题,与会者针对当前高等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音乐教育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等话题展开探讨。

  培养演奏者和音乐教师,方法应该不同的

  “我们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摸索的。跟专业音乐院校相比,我们的生源和培养目标还是不同的。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张薇介绍,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定位很清晰,不是培养在世界舞台上知名的钢琴演奏家,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在专业的乐队中,具有和别人合作的能力,也有在不同的场合独奏的能力。让张薇感到自豪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年毕业都有考上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爱乐乐团的,成为职业演奏员,“因为我们的定位比较清晰,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的路就会走得好一些。 ”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的定位,是培养能够承担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及一些普及性的社会教学的师资力量。“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一直在探索。目前很多高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延续了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很注重技术性。 ”但张薇平时上课时发现,有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欠缺,这一能力对他们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音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扎实的关于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以后作为音乐教师,在学校里建设校园文化、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等等。 ”张薇说,所以一定要注重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一些调整和创新,使他们未来能够成为真正具有教育能力的音乐教师。这一点,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任重道远。

  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善于表达情感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门类,以美的音色、节奏和旋律等构成美的形象,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说,所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它可以使学生有丰富的审美感受,正确的审美判断,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红色经典音乐来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是沈阳音乐学院近年来做出的实践。在冯志莲看来,红色经典音乐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新时代发挥其美学功能和美育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她表示,“红色经典音乐的基础是传统民歌和民谣,但又超越其原生性,经过千百万民众的传唱,以及歌者和艺术家的改编,使其日臻完善。它们植根民间,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表达,质朴率真、朴实无华,词和曲都自然单纯优美,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很多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红色经典歌曲,像《闪闪的红星》 《映山红》等,流传非常广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冯志莲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红色经典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美育价值更加凸显。“红色经典音乐不仅仅是歌曲或者符号,它们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她介绍,为了发挥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功能,沈阳音乐学院开展了以红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舞台演出和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学习与其相关的历史知识,排演相关的演出剧目,像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 ,建设红色经典艺术资源库等。

  让学生从追求技能和知识,回归到审美

  当谈及在新时代,音乐教育如何在美育教育中发挥更多作用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舒华表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注重音乐知识的普及,注重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音乐的人数、规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令世界瞩目。“当有了这样的规模后,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到审美的本源,也就是美育的本源去。 ”陈舒华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一样东西不会变,就是人对美的追求不会变,它是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 ”

  在陈舒华看来,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只重视技巧、知识、学位、学历,最后最原始的那个动力就不见了。所以我们应该“回归”到音乐是用来听的。“这么多学生学习音乐,学习钢琴,但很多学生忘记了去主动打开他们的耳朵。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钢琴,学习技术,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追求最美好的声音。 ”他说,所以我们的教育,也要回归到这里,让学生回归到审美,让他们打开耳朵,享受音乐这一片美好的天地。

  “现在大学里培养的有些音乐专业的学生,只会按照乐谱弹那些音,但缺乏对音乐进行阅读和解读的能力,这样就少了享受音乐的渠道,无法和作曲家产生共鸣。 ”陈舒华说,一些学生读不懂乐谱背后的含义,读不懂中国古代音乐和诗词的关系,只是看着乐谱去弹琴,但一首曲子在某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调性变化,曲子里有什么有趣的和让人惊喜的东西,他们不知道。“我们要有跟作曲家穿越时空对话的能力,他想说什么,我知道。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对音乐的审美,就打折扣了。 ”

  “一个做音乐的人,能出什么作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品位和格调,这是你的终极追求。当你有了终极追求,技术就会出来,因为你想要那种声音,就会去寻找和琢磨。 ”陈舒华说,我们应该少一点功利心,回归到“审美” 。“审美教育,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作为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这个定力,去面对受教育者,让他们从技能和知识回归到音乐,真正学会享受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