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中,有着最纯洁的思想的支撑
——20世纪英国风景画一瞥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威尔士阿伦尼格山(油画)  詹姆斯·迪克逊·英尼斯
(泰特:1968年购入)

  小说中,希斯克利夫孤独地走在荒原上,简爱怅惘地看着桑菲尔德的废墟;苔丝在“如画的风景”中经历着诸多人生变故;英剧《唐顿庄园》中的人间百态,揭示了英国人“变革”的心灵;而电影《敦刻尔克》的诸多场面,则显示了二战时不列颠“行旅的风景” —— “在大自然和感觉的语言里,我找到了最纯洁的思想的支撑” ,诗人华兹华斯曾在《丁登寺旁》中这样表达风景的意义——从田园小溪到机器轰鸣,对风景的描绘与赞美,始终印刻在英国人的文化血液里。

  而此刻,视觉艺术的英国风景来到了北京——由伦敦泰特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1700 - 1980) ”于即日起至1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是泰特四座美术馆中建馆最早的展馆,展览展出了其珍藏的70余件18世纪以来的英国风景油画、水彩画作品,为中国观众展示跨越近300年的英国风景画发展历程。展览中,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吉尔丁、科曾斯父子,还有拉斐尔前派的米莱斯等的名家之作,中国观众似乎早已耳熟能详,而20世纪以来,在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英国人是否还热衷风景绘画?20世纪的英国风景,是否还是英国视觉艺术想象的核心表达形式?

  既高度创新又极端保守

  “18世纪与19世纪高速工业化导致理想田园和乡村世界消失而引发的忧虑,贵族阶层身份认同与古典文化的延续性,自然科学的巨大影响” ——泰特美术馆馆长玛利亚·巴尔肖认为,诸多原因成就了英国风景画近300年的辉煌。而展览策展人理查德·汉弗莱斯表示,摄影对19世纪的风景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继而影响到20世纪后辈画家的创作—— “20世纪7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更利用摄影和打字等一些观念艺术的技巧来重塑风景画” 。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风景艺术既高度创新又极端保守。詹姆斯·迪克逊·英尼斯、爱德华·沃兹沃斯和约翰·图纳德等艺术家在欧洲艺术巨变的影响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特点——比如詹姆斯·迪克逊·英尼斯的《北威尔士阿伦尼格山》 ,将准确的地形和独特的非自然主义色彩结合在一起,用笔快速、流畅,深受亨利·马蒂斯风格的影响。但同时,阿尔杰农·牛顿和斯坦利·斯宾塞则运用了更为传统的风格来表现日常主题:牛顿的《坎伯韦尔的萨里运河》呈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运河边的一排工人居所——牛顿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都致力于绘制伦敦萨里运河的风景,他在最普通、最容易被忽视的工业环境中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美。

  同时,许多艺术家都在寻求新旧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埃里克·拉斐留斯以水彩画传统为基础,勾画出古老的雕刻图形以及近乎人类身体曲线的起伏形态,营造出英格兰白垩丘陵景观的神秘氛围。而保罗·纳什将他对英国风景及其艺术遗产的热爱与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将地域感融入无意识象征主义中的经典之作。他在画《梦中的风景》时,描绘了自己的梦:一只象征物质世界的巨大雄鹰正在向镜中看去,镜子旁边竖着一个屏风的空架子,镜中的球体代表着灵魂的方方面面。这幅作品的背景是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海岸,但风格深受基里科的影响。

  据理查德·汉弗莱斯介绍,纳什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官方战地画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画出了英格兰南部风景中德国飞机在红日下被摧毁的透纳式奇特画面。这场战争催生了一批20世纪初最为杰出的风景画作,如格雷厄姆·萨瑟兰画笔下被战争摧毁的伦敦街道,以及约翰·皮波以黑暗的戏剧性手法描绘的处于侵略威胁下的宏伟古建。

  “步行一百英里”与“神秘画法”

  “只要我们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就能看到自然在为我们绘制着无限美丽的画作,日复一日,笔耕不辍。 ”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曾这样说。

  20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画家,在面对风景时,也有“善于发现的双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英国艺术家顺应欧美艺术中发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迅速对其风景画进行了改变。

  彼得·兰宁采用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大尺幅和动势绘画手法来描绘家乡康沃尔郡的迷人风景,其中许多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其滑翔运动的经历。在马克·博伊尔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概念艺术的影响:他用一种“神秘的技法” ——用混凝土涂抹在树脂和玻璃纤维上——将伦敦的部分人行道以实际大小完整还原了出来;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更与妻子、孩子以“博伊尔家族”的名义集中展出作品,希冀创作可以不受任何文化影响而尽可能直观的作品。

  与此同时,理查德·朗、约翰·希利亚德等艺术家抛弃了绘画的形式,用摄影和文字来展现他们在风景中的旅程。其中,理查德·朗的《步行一百英里》将地图、打字稿、照片固定在木板上而完成,作品左侧是英格兰西部德文郡达特姆尔的部分地图,圆圈表示他在1971年至1972年新年期间历时一周的一百英里反复环形步行路线,而右侧则是他用诗句记录下的每日所观所感,还包括他在第六天步行时哼唱的鲍勃·迪伦的歌词。

  尽管在20世纪的英国风景主题创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但仍有艺术家继续采用传统方式表现传统主题,斯蒂芬·麦肯纳的油画作品《一棵英国橡树》就极为典型,他力图捕捉到橡树的重大意义,表现出橡树在英国文化中的标志性地位——作为英国国树,橡树的出现,让人直观联想到英国的风景,及其与之紧密相连的英国文化——风景画对英国艺术家的吸引仍在持续,这些风格不一的艺术家仍在用各自的作品,继续书写着英国风景艺术的历史。

  “风景画是我们对自然的不同认知阶段的标志。它在中世纪崛起并取得发展,是人类精神不断尝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循环过程中的一部分。 ”英国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这样说。“风景画在20世纪甚至在今天仍在继续,虽然相较过去,艺术门类的特点不再清晰,但在当代图像文化、数字艺术中,仍然有风景绘画艺术的身影”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馆长亚历克斯·法夸尔森说,“在当代,风景主题通常会转化为生态、环境等议题,蕴含着艺术家对人类发展命运的思索,因而工业化与风景之间的影响与互动,成为当代艺术家的主要创作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