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敦煌》回敦煌
——中芭编导费波谈舞剧创作
栏目:创作谈
作者:周训正  来源:中国艺术报

芭蕾舞剧《敦煌》剧照  时任  摄

  芭蕾让敦煌的千年壁画“活”起来。秉承着“十年磨一戏”的工匠精神,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的打磨、修改工作从2017年9月首演结束后便从未停歇过,“中芭人”立志将《敦煌》打磨成一部优秀作品的初心始终未变。作为首演后一周年纪念的本轮演出不久前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并将于9月29日在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敦煌大剧院与观众们见面。作为这部剧的导演、编剧及编舞,中央芭蕾舞团著名编导费波连连慨叹这次创作真是“太难了! ”

  在创作《敦煌》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太难了”这样的感慨呢?费波坦言,最难的就是虽然一直在创作敦煌,但仍然一直在寻找,总觉得没有一个准确的词汇能够说出何为“敦煌” 。“难在当我们面对千年的艺术,和一代代保护者,这么多的内容和故事怎么用一个简洁凝练的主题表达出来;难在有了一堆堆的感受又如何一个个取舍;难在完全被击垮之后如何再重新站起来;难在如何将一个个‘神’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 ”

  《敦煌》于2017年首演,今年的修改版演出中在剧情设置上又有哪些新的变化,费波谈道,“在这次再创作的过程中,我努力尝试把内心的想法简洁地表达出来,所以在这次修改中简化了人物关系,突出了情感脉络。将原来舞剧中‘乐山’这个角色删减,并且淡化了‘水雯’与‘吴铭’的情感纠葛,建立起单纯的师生关系,这种单纯的人物关系不仅有利于观众理解,同时更容易被人物的纯粹而打动,而‘吴铭’与‘念予’的情感脉络也更加清晰。 ”

  具体到剧中的舞段方面,费波给予修改后的第二幕“飞天舞”增添了更多元素,“我希望在这一部分能够更充分地用芭蕾去表现敦煌之美。希望这段‘飞天舞’ ,能够展现出敦煌艺术的瑰丽和壮美。大漠中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瑰宝,这成为剧中以‘吴铭’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者们毕生的守望,从剧情的合理性上来讲也更加立得住。 ”

  由于舞段的修改,对演员们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费波也表示在舞蹈的配合上比去年的版本难度有所增加,而且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费波对于动作的修改和调整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排练厅演员跟他对话最多的就是“还来啊? ” “再来一次? ”费波说其实排练的过程也是他作为编导跟演员互相学习的过程,创作者需要思路更清晰,这样你才能传递给演员你想要的东西,进而在同一个方向上行进。

  大幕拉开,那无比炫目又令人震撼的舞美真是舞剧《敦煌》的加分项,而舞美设计和音乐的确成为了这部剧的亮点所在。“为了在视觉上更加丰富敦煌元素,我们为此启用了多媒体装置。希望能够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出不言而喻的敦煌意境之美,带给观众对于敦煌的想象。 ”费波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将芭蕾和敦煌的线条之美进行有机的结合,创作团队也一直对于舞剧中图像素材的运用非常谨慎,因为它的表意功能太强,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而在音乐方面,作曲家郭文景为这一版又创作了很多新的段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飞天”的一段solo风格独树一帜,非常动听。另外,在第一场“念予”进入洞窟后,郭文景也创作了一段神秘而壮丽的敦煌意象世界,音乐完美契合了“念予”进入洞窟被眼前神秘的壁画世界所震撼吸引的情景,并且突出交代了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相遇。

  9月29日《敦煌》即将回到敦煌演出,费波特别感慨道,“对我来讲带着《敦煌》回敦煌最大的意义在于,我能够以这部作品献上我们对于长眠沙海中的敦煌艺术守护者们的一份诚挚的敬意和深切的思念! ”如费波所说,正是心怀一份对敦煌艺术的敬畏和对敦煌守护者们的感念,舞剧《敦煌》的创作者们才精益求精地创作着、小心翼翼地修改着、一丝不苟地打磨着。今天当“敦煌人”在大漠中执着守望的“心灯”在舞台被点亮的时候,也希望这横亘古今的敦煌艺术和洞窟壁画中蕴藏的千年情愫能够通过芭蕾得以点滴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