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保护和传承培训班,大家提出——
传统手工艺要融入现代社会
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保护和传承培训班近日在郑州举办。培训班围绕“非遗”创新发展问题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人答疑解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是长期以来的热议话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定义时就不排斥创新,“非遗”项目不应该只遵照传统,这样很难融入现代社会,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以前,我一直认为传统的最受欢迎,因为它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化学的东西。 ”中原棉布印染技艺捶草印花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秀云,同时还是民间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她,后来从一些游客中得到启发,将自己的剪纸作品刻成镂空木板,这样剪纸的图案就可以印出来了,然后用花草汁来印染。朱秀云说,她做过一个3米长的茶旗,上面的图案就是这种方法印的十二生肖,很受欢迎。如今,不仅朱秀云的徒弟,连她的孙女也投入到这项技艺的传承中。
“有一次我去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泥狗都不用泥做了,而是用一种新材料。外观看起来一样,颜色也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拿在手里非常轻。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乔台山表示,当下手工艺产品可以走“文旅”融合的路子,注重买家的体验,“比如灯笼制作,其产品销量一般,但是体验装却深受喜爱。因为现在的家长比较注重孩子们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体验装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卖一种服务” 。
然而,在创新的同时,诸如“改变就意味着偏离传统,偏离了传统怎么称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也让传承人心生疑虑。对此,专家表示,创新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就好比面塑,除了传统形象,传承人还可以捏制机器猫和小猪佩奇等,在销售市场反响同样良好,它所用到的面和捏制的技艺并没有改变,这是“非遗”的核心。但木版年画就不同了,因为其在民族信仰和民俗活动中的特殊功能就规定了它不能随意刻版,毕竟,让两只Hello kitty给人们当门神也是不会放心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看来,中国的手工业目前正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创新本身也可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目前, 90后的文化消费需求正以每年20 %的速度上涨,且网络已成为新的销售渠道。因此,受众的改变也给传承人带来一些启发。“年轻人追求的个性化、独特性其实就是对商品背后文化价值的需求” ,邱春林认为,新时代更注重手工艺产品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传承人应道技并重,要重视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要用言行举止来吸引人感化人,做出来的作品才能兼具使用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