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剧本朗读《大雪地》——
重拾“遗珠”,让声音去创造形象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2017年6月北京人艺剧本朗读活动开办以来,一大批不同类型、题材的剧本登上北京人艺小剧场的舞台,其中既有家喻户晓的名篇,又有不为人知的“遗珠”。9月1日、2日,北京人艺的剧本朗读再添新作——为观众带来了著名作家杨利民的《大雪地》 。作为杨利民“东北三部曲”之一,《大雪地》将目光对准了东北的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人。“作家把人心里最不轻易示人的一面展示出来,残酷却又极致,非常有戏剧性。 ”已是第三次执导剧本朗读的北京人艺导演杨佳音说。

  此次上演的《大雪地》对话剧观众来说虽然稍显陌生,但其作为剧本在文学领域早已占有一席之地。杨佳音介绍道,之所以选择这个剧本来进行朗读,就是看中了剧本对人的刻画,“演员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人,而这个剧本把人写的非常深刻。人生来是想改变世界的,但是后来怎么就被世界改变了呢?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思考。 ”“剧本给出的是一个极端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善恶、人的追求与放弃都被放大了。这些东西撕扯着人心,也让我们去探究人的本源。 ”杨佳音说。

  14位青年演员一起出现在剧本朗读的舞台上,这也是举办了13期的剧本朗读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杨佳音表示,剧本朗读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员愿意参与其中,通过剧本朗读,来经历以往没有尝试过的角色,并将台词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日常功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此番参与的青年演员有的已经是剧本朗读的“老面孔” ,他们当中有一大部分是来自首都剧场上演的话剧《玩家》的剧组,晚上在舞台上演出,白天参加剧本朗读的排练、演出,在完全不同类型的角色间来回切换,让观众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多种可能性。“让声音去创造形象”是演员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如果声音塑造能够成功,那真正的演出就不是难题了。

  虽然剧本朗读作为戏剧创作中的一个环节,并不同于一台完整的戏剧演出。但每期导演都以正式演出为标准,在舞台呈现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导演称此番《大雪地》的整个呈现是一种“意识流” ,在舞台上用最简单的方式营造出光影。观众可以看到舞台中间的白布,演员手中用手电筒打出的光影,既简洁干净,又纯粹自然。“人生下来就是雪,踩上去什么样的脚印,就会变成什么样。 ”剧里的这句台词也正是这部剧带给观众的舞台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