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妇好》:呈现一个神秘的商朝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剧《妇好》剧照  罗瑞Robert  摄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青年舞蹈编导贺嘉佳编剧并执导的原创舞剧《妇好》将于9月8日至9日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并主持武丁朝的祭祀活动。促使贺嘉佳将妇好这一人物搬上舞剧舞台的原因,正是这个人物的多重身份。舞剧《妇好》以古典舞的形式演绎了一个集女军事家、女政治家、占卜师、王后与母亲于一身的妇好。

  决定做妇好这个题材后,贺嘉佳花了大量时间去逛博物馆和图书馆,看各种相关的展览,包括中国文字展、甲骨文展等,去北京大学听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讲座,还去了安阳殷墟的妇好墓实地采风。当时,因为经常泡图书馆,她对一些书籍资料的位置甚至比工作人员还熟悉。“当你真正想做一个题材时,总会找到和它相关的资源,或者是那些有形无形的资源会找到你。 ”贺嘉佳说,“当这些素材都在脑子里,我走进舞蹈教室后,就不会编不出舞蹈。 ”

  舞剧《妇好》开场第一幕是《桑林祷雨》 ,用一场群舞的形式讲述了商朝时,在桑林中举行的一场盛大的祭祀。贺嘉佳介绍,这段舞蹈癫狂粗野又粗中有细,舞蹈发力方式出其不意,不循规蹈矩,也不墨守成规。不重在炫技,而是在意象上着重“笔墨” 。

  距今久远的商朝,它的神秘性和传奇性,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触碰这段古老的文明,从散落的甲骨文碎片和金文残迹中回望和想象历史。 ”贺嘉佳说,商朝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的纹饰,都为舞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并成为一些艺术表达的灵感来源。

  在舞剧《妇好》中,贺嘉佳不仅用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体现时代背景和占卜文化,还将甲骨文和青铜器纹饰的形融入到舞蹈段落和肢体语言中,以舞者的动作来体现甲骨文的笔画。“甲骨文的用笔、章法,严整瘦劲、疏密变化的笔触也会通过舞蹈语言来表现,来描摹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神秘感。 ”

  在道具和服装的设计上,也都融入了殷商时期的文化符号。比如,在《桑林祷雨》的舞段中,女群舞演员们双手各执一根长羽毛,这个灵感来源于甲骨文上的“巫”字。妇好在这个舞段中,以头戴面具的形象出场,这个面具是按照商朝出土的青铜器面具一比一还原的。舞剧中男女主人公服装上的纹饰,来源于青铜器上的夔龙纹、饕餮纹、雷纹等。舞台上,作为女将军出场时的妇好手握的兵器,也是根据妇好墓出土的冷兵器还原的。

  在排练时,除指导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外,贺嘉佳还经常强调让他们表现出神秘、凌厉、空灵等状态和氛围。“我给演员们的指导和建议,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从文化上去理解,然后再用身体表现出来。 ”她说。在妇好去世那一幕,她在舞台上设置了两个空间——玄鸟出现的空间是神的空间,武丁和妇好所在的空间是人的空间。玄鸟、妇好、武丁三个人有一段三人舞《神人畅》 。她告诉演员们,在这段舞蹈中,一定要表现出对神的虔诚和敬畏。

  贺嘉佳本科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专业,研究生跨专业考入了编导专业。她在学生时期编创的舞蹈《簪花仕女》曾荣获大学生舞蹈节金奖。近年来,她编导的舞蹈节目还有《汉优戏鼓》 《葡萄长带舞胡旋》 《月落春江》等。她从小喜欢创作,在她看来,和做舞蹈演员相比,做舞蹈编导反而更接近舞台。4年汉唐古典舞专业的学习,也为她后来从事舞蹈编导提供了很好的积累。

  “汉唐古典舞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能跳、能编、能写、能导的综合型人才。 ”贺嘉佳说,汉唐古典舞的舞蹈语言很独特,跟中国的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都息息相关。所以从上本科一年级时,老师就要求他们去博物馆、看书、写读书笔记。文化课考试都是闭卷,“中国古代舞蹈史、汉代的历史、汉赋、汉乐府等,都要背” 。

  舞剧《妇好》 2016年首演, 2017年入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但资助基金还不足以支持今年的复排重演。演员都是她招来的签约演员,要付给他们费用,加上服装、道具、舞美、演出场租等费用,整部剧的支出很高。仅主演的服装,一套就八九千元。去年,她开办了汉舞佳人工作室,招收学员教授汉唐古典舞。今年为了复排舞剧《妇好》 ,她把一年来工作室的收入全投了进去。她说:“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做一部自己的作品,要开销的地方太多了。同时,编舞和导演只占去30 %的精力,其他的70 %是去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在各方之间协调。这些都非常锻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