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只要对农民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做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成龙谈精准扶贫和动作电影周的设置初衷

  7月22日,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大同市政府、成龙国际集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在山西大同揭幕。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成功举办三届活动后,“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今年首次移师大同。这段缘分的背后也有着成龙和主办团队的深思熟虑——2018年两会期间,成龙提出影视艺人应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带头参与扶贫攻坚的倡议。“电影频道正在发起脱贫攻坚战项目,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联合起来,组织了‘脱贫攻坚战——星光帮扶行动’ ,邀请一批明星共同参与。大同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城市周边也有6个贫困县,所以我们决定将今年的活动放到大同,真正为脱贫攻坚做一些实事。 ”成龙说,“我是武行出身,武行很辛苦的。动作演员经常是默默无闻,他们忍受‘断手断脚’的痛苦,却只能在背后默默承受,因此,举办这个电影周,是为了让他们一起享受这份荣耀。另一方面,也是借助星光的力量,实现精准扶贫。 ”

  电影周期间,组委会举办了主体活动—— “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围绕“成龙电影的中华文化品牌与国际影响力的形成与发展”“功夫电影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引领作用”及“功夫电影对中国电影的艺术繁荣与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表示,成龙电影和西方的动作电影有着明显不同,成龙的电影经常使用固定镜头广角拍摄成龙的每一个动作,让所有观众都看他怎么跳、怎么翻、怎么摔。好莱坞的动作片不这样拍。饶曙光把西方的动作电影称为“硬动作” ,而把成龙的动作电影风格称为“软动作” 。“所谓‘软动作’和西方动作片‘刀刀见血’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的电影是典型的力量型动作片。成龙的动作片和喜剧相结合,有武有德,德成为了成龙电影思想层面的支撑,包括中国传统的武侠精神。他扮演的正面人物代表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暴力美学带给人的血腥,他让我们更多地欣赏到了动作本身的魅力。 ”谈到中国动作电影的未来,饶曙光也表示了他的担忧,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动作电影需要后继有人。

  在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早期的成龙电影恰好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节点接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40年的电影历程实际上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有非常微妙的、复杂的、有机的对话,这个关系对于成龙电影的影响力,对于中国电影、华语电影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他带着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想象回归中国本土,比如《铁道飞虎》 《天将雄师》 。成龙引领了海外华语电影的文化回归,同时他利用自己的力量将电影工业化的标准应用到华语电影的创作中,打通了海内外电影市场。

  影评人周黎明认为,把中国的功夫电影和好莱坞的动作片、超级英雄片类比时人们会思考: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码科技的发展,使得之前拍起来比较难的、对演员要求很高的动作,甚至是人类无法完成的动作变得可以完成。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传统的中国功夫电影里的动作应该怎么发展?因为现在观众是在看全世界的电影,不是在看30年前的成龙电影、香港电影。想要给观众满足感,成龙必须不断地增加动作创意,不断地加深难度,不断地提高。但再好的动作演员也不可能超越人类的极限。最近几年英雄跟超级英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就拿电影《邪不压正》来说,大部分场景都是写实的,但是李天然的角色能够躲子弹、飞檐走壁,这两点是夸张的。在如今百花齐放的文艺环境里,我们传统功夫电影在审美上应该做什么突破?功夫电影作为一个类型未来会往哪里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活动期间,成龙探访了大同周边的贫困户,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落实电影频道和成龙共同发起的“脱贫攻坚战——星光帮扶行动” 。在走访西坪镇贫困村时,成龙探访了当地人民脱贫的支柱产业——黄花菜地,并深入田间采摘黄花菜。当有人问起他是否会代言当地的黄花菜时,成龙毫不犹豫地表示:“没问题,只要对农民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