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逆生》剧照
日前,中国影协指导, 《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 《逆生》电影观摩研讨会”在京主办,影协相关领导、专家及影片主创参加了研讨会。 《逆生》聚焦了农村留守儿童在“撤点并校”后如何在村小教师刘友根的帮助下回归校园的故事。
影片集中表现了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现状、农村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看来,影片中造成以上阻力的恰恰是片中干部不当的政绩观,以及办事方法一刀切造成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影片在展现矛盾的时候含蓄有力,而非剑拔弩张。在《逆生》中,观众能感受到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反映了现实中的问题,但又不是故意制造对立。乍一看刘友根的同学——教委的领导挺和蔼可亲的,给人感觉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挺能让人接受的,但仔细一回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这个教委主任的责任并没有承担起来。 《逆生》揭露矛盾的方法很独特。 ”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逆生》的故事并不复杂,类型也比较简单,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逆生》主打以情动人,就是一位老师对他教的学生的关心。“故事本身不复杂,但是涌动的情感特别充沛,正是这样一种情感激荡和澎湃更能吸引人看下去。 ”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非常不认同当下层出不穷的所谓“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她认为现实主义不是题材,而是创作精神和方式。她认为, 《逆生》和《我不是药神》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我不是药神》是救命,而《逆生》是救教育。“现实主义首先是真实客观,第二要有典型人物,第三要有对现实的思辨性、揭示社会本质。我认为《逆生》做到了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回归。这部电影从留守儿童教育延伸到了整个农民工家庭的命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婚姻的破裂等,对刘老师的塑造没有人为地拔高,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人信服。 ”对于影片的推广, 《电影艺术》编辑部主任王纯认为,同样是带有人文关怀的电影, 《逆生》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影片可以借鉴《我不是药神》的案例,后者明显采用了商业片的套路,针对社会痛点精准出击。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说,上世纪50年代关于现实主义就有很多争论,当时有很多理论家倡导现实主义的“毛边” 。饶曙光说:“现实生活一定有很多毛边,一定有很多无法抽离出来的本质,因为那种本质一旦抽象出来就不真实了,就不能反映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创作要直面现实,要把生活的复杂性表现出来,包括很多毛边,这些毛边其实最能够体现现实主义电影的力量。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水平。电影人要以电影推动社会的进步,或许一部电影不能产生这种力量,但是一批这样的电影,从早期的《凤凰琴》到今天的《逆生》 ,这一批聚焦教育的电影,确实以集体性的力量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