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家张兆增的一幅关于搬家的摄影作品中,一辆解放牌卡车上装满了旧式的家具,一个光着膀子的小伙子站在卡车上,将木制的柜子尽力举过头顶,他的上面是二层的阳台,几个男人正在阳台上躬出身子,去接头顶上的柜子。“这幅照片拍摄于1984年的北京海淀,我家对面新搬进来一家人,看到这个场景,我就拿相机拍了下来。 ”张兆增介绍,当时能开上解放牌卡车,是很让人眼红的,那时也没有专业的搬家公司,“我们搬家都是用平板车拉,好一点的能找到一辆单位的车” 。这幅摄影作品是张兆增《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在张兆增眼里,从平板车到小卡车,再到现在的搬家公司,这是一个城市几十年来“搬家史”最直观的体现。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上,张兆增向看展观众展示了他的80年代“北京记忆” 。本届大展将主题定为“城市·体温” ,参展作品多反映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尤以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为主。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所长李树峰向大家展示了时任新华社记者段文华拍摄的1985年底竣工的深圳国贸大厦摄影作品。作品中,一座平地而起的现代化大厦傲然挺立,“然而,那个时候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已经淹没在众多的楼群之中” 。李树峰对比今天深圳国贸大厦的照片,认为两张照片“唤起三个时期的记忆” ,1985年的照片比照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而今天的影像则把人们拉回当下。他说:“城市是社会与历史的容器,城市的‘体温’也带有历史性。 ”
玛格南摄影通讯社摄影师埃里·理德到过世界很多地方拍摄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他看来,与一个城市的“体温”联系最密切的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和人的活力,“城市本来就是具有生命力的,一个良性发展的城市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充满活力,更好地去面对未来” 。
“因为新闻摄影师职业的缘故,我有很多的机会去观察各行各业的人的生活,摄影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触点,让我能够去理解其他的群体。 ”作为黑人摄影师,埃里·理德特别关注城市中的种族问题,他也用自己的照片展示了他的思考。他提到,通过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的接触,“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城市的‘体温’ ,同时加深对自我的理解” 。
人的状态是城市中最受艺术家关注的部分。李树峰认为,“我们搞摄影的人” ,把镜头对准城市,就是对准生活在其中的人,用镜头来感受他们的感受,认知他们的认知,并且通过影像让更多的人一同来理解他们的感受与认知。“摄影师创造带有‘体温’的影像,而人就是城市的‘体温’ ” 。
提到80年代在北京拍摄的照片,张兆增告诉记者,当时拍这些照片时“没有任何想法” ,只是喜欢用各种角度去拍摄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我从爱好摄影开始,几乎没有拍过花鸟风光,我一直在拍摄百姓的生活,我喜欢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张兆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