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艺新创现实主义儿童剧上演——
《北京童谣》:直面痛点,为人心发声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儿童剧《北京童谣》剧照

  100分钟的时长,对于儿童剧来说有些“超时” 。通常低龄儿童集中精力的时间最多是45分钟到一个小时。然而,北京儿艺新推出的原创大戏《北京童谣》显然不是迎合低龄儿童的那一类作品。虽然被冠以美好的“童谣”二字,讲的又是“北京孩子”熟悉的故事,但其略显沉重的话题却使得这部剧有着不同以往的某种“况味” ,不得不说这在多主打低龄化的儿童剧市场,是不多见的。

  从《迷宫》 《红孩子》到《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想飞的孩子》 ,每年推出一部原创“六一”大戏——这不仅成为北京儿艺与小朋友们相守15年的“儿童节之约” ,更成为小朋友们每年“六一”的“习惯性期待” 。日前,北京儿艺的新戏《北京童谣》如约同大小朋友见面。记者发现,今年的儿童观众和以往有所不同,大多都来自学龄儿童——8岁、 9岁的孩子居多。 《北京童谣》此次聚焦一个过早被绑上了成人“战车”的小学霸刘哈佛,面对突然到来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和“学渣”堂妹刘大倩,生活和内心被搞得一团乱,最终奶奶和孙子在一系列的纠缠中,通过对方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也成为治愈对方的那把钥匙。剧终后,一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是红着眼睛走出剧场,“我的奶奶跟剧中的奶奶有同样的病,这部戏让我非常想念我的奶奶” ,而小观众们也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刘大倩你真好”“奶奶我爱你”等字样。

  作为北京儿艺“现实主义儿童剧系列作品”的延续, 《北京童谣》延续了现实题材作品《想飞的孩子》对当下现实的思考,如果说《想飞的孩子》将目光对准了农村那些“逐梦”的孩子, 《北京童谣》则更加无缝地贴近大城市中的教育现实。北京儿艺董事长董宁在谈到为什么关注这样的一个题材时说,“之所以让观众得到共鸣,不仅仅因为感人的剧情,更因为这部剧直面当下痛点——孩子在高竞争环境下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缺失、中年家长对于生活的焦虑,以及患病老人的无力感等等,‘学霸’‘教育’‘阿尔茨海默症’ ——这些社会热点词都出现在这部剧的舞台上,《北京童谣》不仅仅是一部戏,它更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情感状态,而关注人们最为落地和烟火气的生活、为人心发声,不仅对孩子也是对成年人最大的精神观照,这也是北京儿艺用作品说话,敢于追求‘仰望星空、直面生活’这样一种扎实而真诚的创作精神的最好体现。 ”

  《想飞的孩子》曾揽获众多国家级大奖,从艺术总监吴玉中、导演王炳燃到编剧张韵仙、演员芦宏和金珊等, 《北京童谣》的主创团队正来自于《想飞的孩子》的原班人马。为真正创作出有力量的作品,主创们不仅对题材进行了数年的思考,更将自己的亲人、生活中的点滴情感都融入其中。导演王炳燃表示,“儿童剧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孩子成人,懂得关照他人,有着丰富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是孩子成年且精神健康的重要标志。 ”值得称赞的是,此次北京儿艺演员们在表演上打破低幼简单化的处理,更多地呈现了人物的真实状态,让孩子仿佛看到自己的奶奶和身边的邻居同学,从而极大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奶奶摔轮椅一场戏让很多孩子和家长忍不住默默流泪,而剧中家长的表演则更多地运用了“漫画式”表演的方式,这也让在场观众频频发出笑声。

  虽是一部关于北京的现实主义题材戏剧,但《北京童谣》的舞美设计张武和灯光设计胡耀辉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张力和浪漫感的舞台。剧中让孩子们连连发出感叹声的不仅是极具空间纵深感、超现实风格的舞台、奖杯墙和时间轮盘的巨型道具,在表现狮子座流星雨时满场的浪漫星光和用灯光缓缓画出的星座更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 …… 《北京童谣》中数十首经过重新配乐的耳熟能详的“北京童谣”被重新编曲演唱,非常具有代入感,也颇有地域特征,以至引发全场大合唱。由于《北京童谣》里巧妙地将流星雨与传说中的“兔儿爷”药师下凡保平安的民间典故相结合,使得“兔儿爷”成为了该剧的“魂魄” 。在民族宫大剧院的前厅,北京儿艺特别配套启动了老北京“兔儿爷”展览,一尊尊大小不一的泥塑“兔儿爷”让家长和孩子在观剧的同时还能了解老北京文化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