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团开拓杂技演出样式——
“新杂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马戏
栏目:新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杂艺”实验剧《Touch-奇遇之旅》排练照

  杂技兼具技巧之难与艺术之美,在新时代不断寻求突破自身的新路径。作为杂技界的引领者,中国杂技团率先引进“新马戏”创作理念,向当代舞台艺术领域开拓进军,推出中国首部“新杂艺”实验剧《Touch-奇遇之旅》 。该剧日前开放探班,并于5月25日、26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进行首轮演出。

  “新马戏”在欧洲发展已有四十余年,势头迅猛,令人瞩目的太阳马戏团即是新马戏剧团之一,中国此前还没有相关作品出现。何为“新杂艺” ?中国杂协副主席、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告诉记者,“新杂艺”是以中国传统杂技为核心,结合欧洲“新马戏”理念,跨界融合当代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等,开发出的一种新的表演样式。三千年的中国传统杂技,与当代“新马戏”中西碰撞,经过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该剧执行制作人、戏剧构作张辉来自香港,他指出,“新杂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马戏” ,它是跨界的,不是纯粹的杂技或纯粹的戏剧、舞蹈、设计等等,而是“杂技+戏剧+舞蹈+设计+……”

  “新杂艺”与杂技剧也有所不同。国内杂技剧目前大多存在杂技与剧情结合较为生硬的“两张皮”现象,在剧中杂技仍旧追求高难度,演员表演能力与表达空间有所欠缺。在《Touch-奇遇之旅》联排中,记者看到剧中杂技与其他门类艺术融合更为流畅,浑然一体,演员表演惊艳,情绪传达更为细腻,音乐营造出浓厚的现代感氛围,剧场感更强,也更有深度。杂技探索人体诸种可能性,过去限于竞技,渐由追求技巧之难到追求艺术之美,多注重服装道具、声光电的运用,“新杂艺”则更进一步,回到人自身,追求“看肉身、见人心” ,探索杂技表演中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由探索肢体动作极限到探索人性人心,抵达更深层次,也与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令人惊叹原来杂技也可以这样表演。

  《Touch-奇遇之旅》讲述一位少年的奇妙经历。在未来时空中,纯真的少年在某个公园穿越,经历了冒险、美、死亡、希望和爱等,在丰富的人生体验中成长、成熟。石美茹、石美玉是一对十八岁的双胞胎姐妹,剧中以柔术展现爱情中人性善恶的两面及其复杂性。她们告诉记者,与以往更多展现杂技技巧相比,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戏剧性表演与内心情感表达中去,难度很大也很兴奋。表演对于杂技演员来说正是最难的一点。张红说,该剧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创作,在六期工作坊与排演中,导演告诉演员要表达什么情绪情感,给演员空间自己去摸索,思考“我能做什么”并去展现,真正融入剧中,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导演告诉演员怎么做,演员就怎么做,充分发挥演员们在舞台上的主导性,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这也是今后杂技发展的一个方向。“过去常说国际上的马戏演员特别会表演,中国演员在这方面稍微匮乏,我们希望能有所建树,使杂技演员综合发展,也延长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 。

  为了探索传统杂技的全新发展路径,该剧引进了顶级国际创作团队,英国导演Benja-min Teare、加拿大艺术总监Yves Dagenais、新加坡视觉总设计王志强、意大利作曲/音乐总监Vincenzo Lamag - na,都是当代世界舞台的杰出艺术家,带来国际化的创新思维及创作方法,与中国剧场创作人才、中国杂技团优秀团队全面合作,颠覆传统,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杂艺” 。该剧音乐极具现代感,国内杂技音乐制作一般在录音棚中, Vin - cenzo Lamagna则在杂技排练现场捕捉录制原生态声音,当场创作,与杂技每个动作紧密契合,比如一个小球的一击,演员的一个翻身,都会有相应的音乐表达,动人心魄。与当下杂技与杂技剧多使用多媒体效果不同,该剧舞台简洁空旷,追求电影的画面感,而没有使用多媒体技巧,多媒体一定程度上会分散观众注意力,演员的动作与传达的情感容易被忽略, Benjamin Teare告诉记者,“对我来说,演员才是最重要的” 。

  剧中展现了柔术、车技,球技、绸吊、飞杆、飞叉、蹬伞、软钢丝等多元中国杂技技艺,但难度一定程度上有所降级。张红说,目前剧中杂技难度恰到好处,不会为了高难度而高难度,而是更多地去吻合剧情的需要,既可以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观众看起来也不会累,也弥补了过去杂技与观众情感互动匮乏的不足。这样的形式国际舞台上会受欢迎,年轻人也会比较喜欢,但中国观众特别是中国杂技团的粉丝,大多已经习惯了杂技就是高难度、惊险刺激的,“可能会因此失去一部分观众,也可能会得到一部分新的观众,但中国此前没有‘新马戏’ ,中国杂技不能有短板,我们希望把中国创造出来的‘新杂艺’带到世界上去。‘新杂艺’实验剧只是中国杂技团探索杂技发展的一种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