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一两米的竿如何操作皮影呢?日前,韩非子剧社的跨界融合影偶剧《画皮》作为北京隆福戏剧月的压轴演出亮相。在能够容纳500人的隆福剧场内,韩非子剧社对熟悉了20余年的皮影戏作出了种种改变:有的收获了好的口碑,有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观众想到皮影,一般会联想到“精美” ,却少有想到“绚烂” 。 《画皮》的宣传页颜色明亮,五颜六色,让传统皮影以现代设计的面貌出现,营造出斑斓的视觉美感。“这个戏呀,有人装台时从3米的高空摔下来了。 ”观众进场时,检票的小伙子总想说上这样一句。原来,摔下来的是这部戏的导演、主演韩星。幸运的是,韩星只是胳膊有点擦伤,依然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人偶合一,手举着狐狸偶头,身躯像狐狸样移动迈步。
《画皮》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资助的一个剧目。“时间紧,难度大,韩星在最后一周,是一天当作两天使,一天只睡四个小时。 ”韩非子剧社社长韩迟谈及弟弟的付出,潸然泪下。姐弟俩若干年为了皮影戏在北京的坚持,那种苦累在这部戏的创作中似乎达到了一个顶点。在这部戏里,他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太多太多:怎样通过皮影细腻的肢体表演来完成叙事?怎样让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第一届皮影戏专业的学生快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表演方法?影和偶应该如何结合?
从开始排戏,韩迟哭过两次,在北京剧协、 《新剧本》杂志联合主办的《画皮》专家研讨会上,韩迟又一次哭了,她说:“这部戏和以往不一样的是,韩星更多的时间是在教戏,而不是排戏。 ”也正因如此,在三拓旗剧社创建人赵淼看来, 《画皮》的实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影偶戏和现代生活的关系,更重要的意义是“在创作中教学、研发、出错、改错” 。
《画皮》名称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聊斋志异》 ,讲述一只小狐狸为躲避捉妖道士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大都市,化身画纸上的小女孩,与女画师相识,在女画师为救它被道士误杀之后,它为救活女画师灰飞烟灭的故事。这部戏的实践关涉现代皮影走进剧场的若干问题——比如,以大尺寸皮影、超大影幕来适应大剧场的方式,对于皮影主体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转场是否可以采取上下卷轴,或者幻灯片快速切换?配乐是用录制好的音乐,还是用现场伴奏?跨界融合创作中,应该保留传统皮影戏的哪些方面、改变哪些方面?偶戏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皮影戏的情节中去?如何解决皮影戏进剧场的第一要害问题,也就是灯光问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认为,做跨界艺术实践的时候,“脑洞”一定要大开。只要“脑洞”开够,传统的皮影艺术在大舞台、小舞台上都能施展。
让皮影回归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何其之难?韩非子剧社的剧场实践从小剧场到大剧场,完成了与法国导演合作的舞台剧《灯官油流鬼》 、中德当代跨界实验偶戏《拖拉机》 、实验影偶剧《水漫金山》以及这次的《画皮》等剧目。“这些剧目风格迥异,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剧社。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胡叠认为,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会进行这样的尝试。
韩非子剧社的“一家三口” ——父亲韩非子、姐姐韩迟、弟弟韩星,对于皮影戏的痴狂,确实让他们的朋友、观众都感到震撼。韩非子剧社的“北漂”生活,因为一家家幼儿园的认可维持下来,直到进剧场,进小学。“我们的影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遗憾的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韩迟说,孩子们很喜欢皮影,从学画到制作到表演,都非常认真。
确实,幼儿园的教案里有皮影,小学有皮影社团,然而传承依然是一大难题。“我们再怎么做力量也是微薄的。 ”韩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皮影,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到创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