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行者无疆》将首演——
穿越历史纵深追寻“凿空”精神
栏目:探班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行者无疆》排练现场

  “月西沉,天幕低,辰星寥落闻漏滴。西窗彻夜映瘦影,泪烛摇红,谁为征人缝新衣。 ”歌曲《辞行》是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行者无疆》中的一首动人之歌。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之旅” ,意为开通大道。如今“一带一路”建设,早已让“丝绸之路”超越其原有的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敞开心胸、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一种民族精神和世界意识的象征。声声驼铃、袅袅孤烟,这部将于5月17日首演的话剧《行者无疆》将穿越历史纵深,意识流地呈现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精神。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那时他只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而汉武帝16岁登基,19岁时决定让张骞出使西域。“很多时候青年人都在承载着时代的命运,这里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芒。 ”《行者无疆》的导演赵淼说,“张骞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 5000个日夜7000多公里的跋涉,像是流浪又有太多彷徨,总有孤独、疑惑、恐惧追随。这部戏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把这样一个青年人的意识放到现代,由同样年轻的演员来讲述共通的精神” 。

  张骞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 “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 “东方的哥伦布” 。 《行者无疆》聚焦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3年的心路历程,展现他的家国情怀、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并通过梦境与想象两个时空焦点,进入他丰富而神秘的心灵世界。这部剧的编剧及戏剧构作王婧谈道,“如何将张骞这个20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和他的故事写得生动,有温度,能与现代人的情感和当下的时代命运产生共鸣是我所追求的。我们使用了虚实两条线索:历史史实为实线,但并不是做一部历史剧;以张骞的精神世界为虚线,因为我们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对张骞精神世界的探索和问询便成为了我创作的支点:我从他出使西域的心理动机和精神诉求出发结构情节、行动和场面;以他在西行之路上的种种遭遇为素材展开想象,形成图像,让回忆、梦境、潜意识与人物的现实经历融为一体” 。

  赵淼以形体戏剧见长,他的作品视觉性强,充满想象空间,这要求剧本创作也要与舞台构思同步进行,即近些年来欧洲剧场创作奉行的“舞台写作” 。在赵淼看来“张骞”这个人物充满了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他说到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从西汉开始人们都以为张骞西行是为了寻找黄河的源头,传说他发现银河落入大地变为黄河之水。赵淼说,“行者”张骞在那个时代走的路程有7000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走到莫斯科,他的足印遍及远方,甚至在千年后的此时此刻你我拼搏的路上,张骞的故事对现代人包括对现代剧场都有特别大的意义。

  更值得一提的是,话剧《行者无疆》邀请到法国的舞美艺术指导艾瑞克·苏耶、作曲于埃尔·巴特雷米、多媒体设计马蒂厄·桑什,为这部剧打造出多义、超现实的多媒体影像风格和音乐风格,以独特、敏锐、细腻的方式带来更加抽象、隐喻又具有象征风格的张骞,也触摸着戈壁与沙漠的灵魂。正如赵淼所说,从国外的艺术视角看我们自己,这更符合“丝绸之路”真正的意义——连接东西方、古代和现代、历史和现代生活。

  《行者无疆》的演出,涵盖了现代舞、戏曲、吟唱、偶人操作等多种舞台形式,对于演员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青年演员吴俊达第一次挑大梁,塑造张骞这位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在沙漠艰难跋涉中,吴俊达渐渐掌握了举步移足的窍门,并成功运用到剧中沙漠场景的戏。他从声台形表四个方面入手,以肢体(舞蹈)和声音(歌唱)来塑造张骞。演员汪玥饰演张母、张妻、月氏女王等众多的角色,她通过肢体、音色、语言节奏的改变,创作彼此不同却又个性鲜明的角色。田鸽扮演张骞的小马,她运用现代舞元素,创造了一系列属于“马”的动作特征,注重写意美。吴迪扮演匈奴单于,他采取傩戏的跳动步法、戏曲的身段,刻画匈奴君王的威武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