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资料馆找到藏语版《盗马贼》原片线索——
“雕刻时光”:令人惊艳的高帧率修复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李镇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盗马贼》剧照

  刚刚过去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异彩纷呈,除了各国新电影让观众大快朵颐,国内外的经典老电影回顾展也有颇多亮点。影迷们意犹未尽,一些话题还在热议当中。比如,“第五代”电影导演的经典作品《黄土地》和《盗马贼》就引发了新老观众的很大兴趣。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纪念时刻,两部影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上映有着特殊意义。 《黄土地》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在极富表现主义的影像中,黄土地成为整个民族的人格化象征;黄河和黄土地,流淌着的安详和凝滞中的躁动,凝聚成中华民族复杂的形象。 《盗马贼》的电影语言和银幕造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冲击力,影片在叙事和感情的高度克制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神”重要问题的沉思。当年,这两部电影都因主题立意、类型样式、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的独树一帜而备受争议。该片导演田壮壮曾经放言:“ 《盗马贼》是拍给下个世纪的观众看的。 ”三十余年过去,两部影片早已成为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是无数影迷必看的经典。

  这一次, 《黄土地》和《盗马贼》在电影节的亮相并不简单,它们再次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因为这是它们首次以崭新的4 K修复影像与观众见面, 《盗马贼》还采用了连资深影迷都不熟悉的“高帧率”修复技术。即便在国际上,这种技术也是影片修复领域的一次突破。很多观众产生疑问,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为什么还需要修复?如何修复?谁来修复?修复的作品会带来什么新的视听感受?4 K和高帧率有哪些特点?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讲讲电影的保存。大家都知道,过去的电影都是胶片作为介质的;而鲜为人知的是,胶片有“寿命”而且也会“生病” 。寿命最长的胶片是黑白的银盐胶片,在理想存储条件下的理论寿命是100年;但是如果存放条件不当,可能很快消失。比如有一种硝酸片基的电影胶片,环境温度超过40摄氏度很可能发生自燃,所以被称为“易燃片” 。中国在1949年以前的很多老电影都是这种胶片。后来,胶片工艺进行了改良,国际上通用的电影胶片是醋酸片基胶片,它的化学属性比较稳定,不会自燃;但是平均寿命只有35年。由于时间、温度、湿度等原因,它自身会发生一种叫做“酸化”的慢性化学反应,而且是一种不可逆的衰变过程。根据科学实验测试,胶片的酸度一旦超过0 . 5,胶片会迅速衰变,此时必须对胶片进行复制和抢救,如果不抢救,化学反应产生的“酸雾”会产生周边胶片的连锁催化反应;接二连三地加速胶片老化,最快的可以使临近的新胶片在几个月内完全报废。

  “酸化”只是胶片的一种“病症” ,胶片的“病”有上百种。再比如“霉斑病” ,胶片的片基是有机物,表面的微生物会让胶片产生霉斑,霉斑不只生长在胶片表层,它还会浸入胶片的片基层吸收养料,引起影像变形、破损甚至完全脱落,造成胶片的永久性伤害。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 ,那么所有胶片的命运就是“死亡” 。历史上,就有很多电影胶片因存储环境不好或因没有及时抢救而灰飞烟灭了。

  抢救胶片的方法有很多,过去是做胶片备份,现在最常用的方式是数字化,将电影画面通过特殊设备逐帧扫描,转换为硬盘格式。数字化之后,每帧画面都可以用特殊的软件进行修复,霉斑、污垢、抖动、噪声、模糊、褪色、划痕、蒙尘等等都可以被处理,经过数字修复的电影可以焕然一新。这次放映的《黄土地》和《盗马贼》是用原片的素材底片扫描并修复出来的,避免了影片洗印拷贝过程中的影像损失,可以说比电影第一次公映时还要清楚。难怪观众们会大呼过瘾。

  电影修复不但需要技术条件,还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经过修复的影片画面不是越清晰、越鲜艳就越好,而是要尊重主创的艺术构思,做到修旧如旧。比如保持不同灰度下细节丰富的“胶片味道” 。这次修复《盗马贼》时,影片的摄影师侯咏就被邀请到修复工作车间,亲自对每场戏的光号、色调等等进行指导,努力还原当时拍摄时画面构思的初衷。

  以往,我国的电影修复分辨率多采用2 K通用标准,每帧画面有2560×1440个像素,这也是我们在影院看到电影的分辨率。这次放映的《黄土地》和《盗马贼》采用4 K标准修复,每帧画面有3840×2160个像素。此外, 《盗马贼》还首次使用了“高帧率”技术,一般电影每秒钟是由24个画格组成,遇到高速运动的镜头,画面会产生不连贯感,人的眼睛会跟不上,而“高帧率”技术则是在修复过程中,将每秒24格增加到48格,让画面运动显得更加流畅,视觉上有很好的舒适度。田壮壮导演说修复后的感觉是令人“惊艳” 。当年因为技术所限留下的遗憾,今天通过修复技术实现了原本希望达到的清晰度和流畅感。

  目前电影修复技术越来越先进,仪器设备和工作团队越来越专业化。新电影一般都是硬盘格式了,数字电影成为主流。硬盘文件虽然便于复制,但其理想寿命还不如胶片,才不到20年,所以,电影保存的课题是世界的难题。各个国家的电影资料馆都承担着电影保存和修复的神圣使命。

  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电影的保存和修复做了大量工作,在最近10年当中,已完成将近400部影片的2 K修复。而这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的4 K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修复正式迈入4 K时代,这是所有电影资料馆工作者努力付出的结果。 《盗马贼》的修复前后用了将近1年时间, 4 K高帧率的修复工作量是2 K修复工作量的8倍,每个画面超过800万个像素都是可变的对象,这项工作是真正的“雕刻时光” ,需要极大的责任心和超常的耐性。

  除了影像,电影的声音修复也是重要课题,据田壮壮说, 《盗马贼》原片的藏语版更精彩,但国内没有保存,电影节结束后,中国电影资料馆经多方联系,已在两个国家找到藏语版线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原汁原味的藏语版《盗马贼》还将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