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贤:直面残酷,是为了展现人性光辉
栏目:主创心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本人是一个重度军事迷,一直有拍摄一部军事电影的梦想,但过去没有军队的支持,拍出来的电影军事感肯定不到位,对于观众来说也难以真正体验到军人的力量感。这次有机会拍《红海行动》 ,其实是圆了我的梦。我希望用画面和声音紧扣观众的心跳与脉搏,他们的感受是我最关注的东西。

  在拍《红海行动》之前,我其实并不太理解“主旋律电影”的真正含义,我只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粹的导演,既然拍军事题材影片,就一定要让观众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影片开拍前我并不担心动作场面的设计,反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部电影的灵魂在哪里? ”后来我在剧本中加入了战地记者夏楠这个角色,这个难题才迎刃而解。加入这个角色,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平民的视角,去讲述什么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实使命不单存在于军人的世界中,每个普通人都会有信念、有使命感。我就是要通过《红海行动》 ,来赞美人性的光辉。

  《红海行动》的剧情,从撤侨到解救人质,再到最后反恐行动,是一个发生在6小时之内的故事,情节很紧凑,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让观众思考,人物连台词都不多,“文戏武拍”成为常态。其实我当时也拍了一些文戏,但是剪辑时发现影响节奏,于是就舍弃了。通过救人质这个事件,观众能看到人物的起点和成长,我觉得就足够了,放更多文戏也没有用。

  网上曾流传过一句话:“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这句话打动了我,让我下决心把《红海行动》拍得尽可能真实。真实往往残酷,只有勇敢面对,人们才会更加珍惜和平。电影里有一些比较残忍、暴力的元素,这正是表现真实感的一种手段,也展示了影片反战的主题。我希望观众在目睹家庭破碎、生灵涂炭、断手断脚时,能够意识到和平的宝贵。其实这些画面的用意不是卖弄血腥,而是要让人们冷静下来,一起去反抗战争、反对恐怖主义。

  《红海行动》表面上讲的是“蛟龙突击队”为了进行撤侨而展开的残酷战斗,但实际上也表达了一个“回家”的主题。我认为影片在春节公映,并没有不合时宜,因为中国人对“家”是有情结的,过年要回家,在外漂泊久了要回家,打拼多年也是为了能有一个温暖的家。 《红海行动》里的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看重“回家”这件事,“家”是支撑他们在任何困境下都能坚持下去的最强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