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开炉》剧照
2014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出品了抗日题材话剧《祖传秘方》 , 2017年又推出了同样主题与结构的《开炉》 ,两部话剧交相辉映,共同描绘了奉天老北市场百姓的抗日斗争,讴歌了沈阳人民的爱国精神,抒写了气壮山河的百姓史诗,是“鲁艺传统”的新时代奏响。
辽宁人艺是“鲁艺”的后裔。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成立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鲁艺传播了中共思想方针, 7年多培养了2000多名符合抗战需要的各层次文艺人才,创作了一系列广受工农兵喜爱又颇富艺术性的文艺作品,鲁艺的文艺成为新中国文艺的重要源头。1946年鲁艺部分师生到达东北从事革命文艺宣传,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保留了延安鲁艺戏剧部骨干力量。60余年风雨沉浮,辽宁人艺始终坚持鲁艺传统, 《祖传秘方》和《开炉》更是新时代里对鲁艺传统的发扬。
何谓“鲁艺传统” ?鲁艺文艺的特色在于创造民族化形式大众化风格的文艺作品为工农兵服务,“服务性”是鲁艺传统的本质,“民族性和大众性”是鲁艺传统的特征。在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依然是文艺的根本方向,“鲁艺传统”有了新的内涵,但基本精神却一以贯之。鲁艺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满足工农兵的文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农兵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让工农兵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工农兵服务视为天职。正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鲁艺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广为工农兵喜爱并具有伟大艺术价值的鲁艺秧歌、 《白毛女》和新年画。
而在新时代,辽宁人艺的话剧《祖传秘方》和《开炉》之所以取得较大社会效益与艺术成就,正是因为其坚决贯彻并发扬光大了鲁艺传统。两剧把个体置于国家危亡民族危难的境域中,在抗日救国与保全生命、亲情爱情与为国牺牲的冲突中展现了沈阳人民伟大的爱国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示了人民对历史进程的推动。
两剧的主人公都是奉天北市场的手工业者。 《祖传秘方》以正德堂的祖传秘方为线索,串联了行侠仗义英勇斗争的掌柜卜振堂、坚决支持卜振堂抗日斗争的女掌柜筱月鲜、卜振堂曾经的仇人现在的抗日义勇军领袖邵正纲、卜振堂之侄为求荣华富贵不惜投敌卖国的卜成义等人物,通过“祖传秘方是什么”和“传给谁”呈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命运与追求。 《开炉》围绕着义和盛铁匠铺开不开炉、怎么开炉、开了炉以后干什么,描绘了冯淑玉、赵铁锤、陈铁墩、罗铁杠在崇高事业与卑微生活、民族大义与个体荣辱、抗日需要与情感纠葛之间剪不断的关系,呈现了人物的心灵成长史。两剧主人公只是奉天城里普普通通的百姓,百姓群体成为主人公,表现百姓的觉醒与成长更易获得观众的共鸣。
当年秧歌剧《兄妹开荒》 、歌剧《白毛女》都是以普通农民的生活、命运与反抗为表现主体。 《祖传秘方》自2014年秋面世以来,不但在国内巡演,而且远赴马来西亚等国演出, 2017年出品的《开炉》也已经在沈阳、北京等多地上演。如同经典的《白毛女》 ,持续的巡演是因为获得了人民的肯定,赢得了人民的喜爱和需要是文艺作品的最高成就。
民族性和大众性是鲁艺的宝贵传统,不管是来自欧洲的木刻版画还是歌剧都要完成民族化和大众化改造,以使工农兵喜闻乐见,所以鲁艺创造了光耀千古的木刻新年画与歌剧《白毛女》 。 《祖传秘方》和《开炉》高扬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熔铸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因而富有浓郁的中国精神,尤其是形式上多种元素并用,饱含地方特色。北市场是奉天的商业区,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聚集,最能代表沈阳世俗文化。两剧就是在市井生活中表现沈阳人民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苦难隐忍乃至奋起抗战的历程,因此充溢着世俗味和民俗味。正德堂是满人店铺,因而大量运用了满族风俗,满族的食俗、节俗、祭俗、婚俗等都有表现。北市场当年是著名的习武场所, 《祖传秘方》涉及了翻子拳、八卦掌、中国跤。 《开炉》的亮点之一是东北土话的运用,东北观众听了发出会心之笑,外地观众也为诙谐滑稽的方言惊叹。两剧都善于运用传统戏曲、曲艺, 《祖传秘方》每幕都以评剧唱词结束, 《开炉》里频繁运用相声、东北大鼓、二人转元素。这些风俗民俗是话剧丰满的血肉,不但还原了历史境域,而且鲜活了中国文化,提升了观赏性,酿出浓浓的沈阳味,是关东演剧学派的标志特征。
将现实生活视为艺术的本源、在生活中从事艺术创造,是鲁艺文艺工作者一贯坚持的原则,文艺工作者们奋不顾身投入革命斗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鲁艺文艺,以艺术推动了革命成功。在新时代,人民的文艺审美需要无限增长,迫切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持续推出文艺精品,呈现时代之境、表现人民之思、抒发人民之情。80年来一以贯之的鲁艺传统是文艺的沃土, 《祖传秘方》和《开炉》正是弘扬鲁艺传统并发扬光大的结晶,是鲁艺传统在新时代的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