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勃兴是2017年国内电视荧屏最大的亮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2017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超过50档,其中既包括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卫视推出的优秀节目,如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 、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 、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等。这些节目为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当代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即使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日趋走高的情况下,其收视效果仍远远无法与娱乐类综艺节目相比,收视压力给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长期发展设置了现实困境。如何把博大的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并且找到恰当的电视化表达方式,已经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内地荧屏,素有综艺节目“火不过三季”的说法。从《中国好声音》到《声动亚洲》 ,再到《妈妈咪呀》 《顶级厨师》和《梦立方》 ……近年来,这些热门的综艺节目虽都陆续开播第二季,但这些“综二代”却难以延续第一季的辉煌,似乎已经成为魔咒。虽说海外版权和第一季打下的人气,是这些“综二代”继承的财富,但要走出上一季的成功和窠臼,是它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的确,对已经取得成功的综艺节目而言,或许因循守旧是最便利也是最保险的选择,但结果往往就是错失“变革”良机,坐等节目由热转冷,黯然收场。
事实上,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一成不变只会被荧屏淘汰。回过头来看,这些年卫视综艺节目成长路径,那就是从“湖南模仿港台欧美、其他卫视模仿湖南” ,变成了各家卫视统一行动径直赴海外求经;从几乎完完全全的照抄,变成了部分要素的创新本土化。正如此前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为“李逵” 、“李鬼”问题产生争议时的情况,有电视制片人称:“内地电视节目形式版权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争论,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出现山寨遍地的现象。雷同的情况如果出现在国外,应该算作抄袭,因为在国外节目制作需要购买版权,但国内目前没有关于节目形态版权保护的法律,在无法可依的状况下,雷同问题也只能不了了之。 ”
近年来国内电视节目版权纠纷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此前,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曾创下很高的收视率,随后,国内涉嫌抄袭这一节目的电视台达30家之多。而事实上, 《玫瑰之约》也是从台湾《非常男女》克隆而来。
中国综艺节目何时才能走出“跟风”怪圈,实现“中国创造” ?有学者认为,电视台数量过多是造成跟风者多、创新者少困局的原因,而实际上各个国家电视基本上都是垄断竞争行业,都是少数几家电视台占据全国市场,只有中国几十家电视台在一个市场上,同质化难以解决。可以说,这是“中国创造”最大的拦路虎,包括“主体市场化”和“版权保护”两个主要方面。创新和版权得不到相应的保护,这也正是内地电视综艺栏目内容创新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尽管对于仍处成长期的内地卫视综艺节目来说,起步之初学习和模仿海外栏目,讨论谁抄袭了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说白了都是在模仿国外节目。但缺少原创是关键,面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类似”和“雷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少优秀的原创作品。必须看到,电视综艺栏目靠走模仿捷径来站稳脚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内卫视综艺节目要想真正崛起,必须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一方面,要深入推进节目创新,切实增强节目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使广播影视节目入耳入目入心;另一方面,虽然抓原创出精品要靠市场机制,但是只靠市场机制调节仍然是不够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处理好引导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虽说,时下仍在模仿和借鉴国外综艺栏目的内地电视台,也试图在“舶来品”中加入更多的本土元素,但这也正是“中国创造”处于起步阶段时陷入纠纷的各种版权之争的原因所在。这一方面反映了内地原创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版权意识的觉醒,而这也许正是“中国创造”乃至“综艺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