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竹韵》音乐会:用竹音描摹世界
栏目:现场
作者:肖维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青春靓丽的演奏家衣袂飘飘地演奏着竹乐器,天籁般的声音让听众宛若置身于月夜的竹林,风声、雨声、雷声、蛙声等自然的声音汇成一派天然的竹林味道……近日,北京良宵竹乐团先后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国图音乐厅和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等上演了《中华竹韵》专场音乐会,给听众留下新颖独特、怡人心脾的感受。

  “无论交响乐队里的钢琴、小提琴、单簧管、圆号等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团的二胡、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大多由名贵的木材、金属精心制作而成。整场音乐会都使用竹乐器来演奏,还是很少见的。 ”北京良宵竹乐团团长王巍说,顾名思义,竹乐团的乐器均由竹子制作而成,乐器有30余种,音区已超过钢琴,除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笛、箫、葫芦丝、京胡外,还有演奏家亲自动手制造、发明的新型竹乐器。从失传千年的古代低音乐器相、用槌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到根据民间渔鼓研制的竹排鼓、用世界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竹炭琴……这些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的乐器,造型独特,演奏方法新奇,音色优美动听,表现力丰富,整体融合度好,其演奏效果超乎人们想象。

  世界上最小的笛子——口笛,仅长4 . 6厘米,演奏家用口笛演奏的《苗岭的早晨》 ,热烈欢快、声音明亮,一段小小的竹管发出十二半音的魅力;用独弦琴演奏的《穿针引线》 ,声音柔美清醇,演奏家通过掌控琴弦的松紧演奏出抹音、滑音等,将这种古老的拨弦乐器所蕴含的历史韵味充分展现给观众;芦笙独奏《火车进侗乡》 ,乐曲活泼欢快,演奏家载歌载舞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火车开进侗乡时群众的喜悦之情;京胡本是京剧的伴奏乐器,但在演奏家的手里,竹弓飞动,其声清厉悦耳,观众掌声频频;圆筒状“竹大提琴”声音醇厚丰满而又柔和细腻,在三架竹板琴的伴奏下,一曲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展示了竹乐器丰富的表现力。

  在演出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广西瑶族的札绒、彝族小闷笛等难得一见的传统竹乐器,还能亲身体验印度尼西亚的民间竹乐器——安格隆等国外非遗项目的魅力。主持人邀请观众到台上学习竹乐安格隆的演奏技巧,并与艺术家现场表演乐曲。王巍说,他有意将竹乐团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亲民”气质,让台上台下的互动成为发自心底的交流。

  当演奏家用双手鼓掌产生的气流奏响小约翰·施特劳斯作曲的世界名曲《拨弦波尔卡》时,竹乐圆润明亮、欢快跳跃的乐音让观众叹为观止。一位6岁的小观众兴奋地表示,自己用钢琴弹过这首曲子,用竹乐器演奏《拨弦波尔卡》还是第一次看到。“整场演出的每一个节目我都非常喜欢,很可惜没能上台体验、演奏格隆布,希望学好钢琴后也能演奏自己喜爱的竹乐器。 ”他说。

  看到台下观众一张张欢快的笑脸,听到频频响起的掌声,王巍非常欣慰。竹乐团自成立至今,已演出数百场。一位年长的观众说,自己几年前就看过竹乐团的演出,这次的舞台效果、曲目编排等让人耳目一新,优美的琴弦声和竹林仙境般的舞台布置,整体感觉很震撼。

  回忆大家初期共同奋斗的经历,虽然环境艰苦,但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据悉,在乐团成立之初,王巍常组织演奏家们到自己的宿舍排练,一部分人挤站在7平方米的小客厅,指挥和另一部分人则站在卧室里,这种看不见指挥、“隔墙有耳”式的排练,让乐队成员之间培养起很深厚的默契度,因此他们在演出时,乐队是不用指挥的。王巍也自豪地说,规格再高的演出自己都不担心,因为这种默契和对竹乐的深度理解,已经建立起来了。

  说起竹乐团的发展经历,王巍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竹笋在没有出土前被深埋在土里,没有阳光、雨露、温暖,却要用尽力量掀开土层,奋力向上。北京良宵竹乐团从买竹子,到一件件研发制作乐器、请人作曲配器、组织排练等,十多年间大家即使没有演出、没有收入,仍然向着理想默默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