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节目要“求乐、求新”,更要“求知”
——第十届中国旅游电视周观察
栏目:艺林
作者:焦俞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9月底的江苏常熟,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水雾弥漫中别有一番意境,似在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电视工作者。由中国视协、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文联、江苏省视协、中共常熟市委员会、常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旅游电视周颁奖仪式日前在常熟举行,为优秀旅游电视作品和2017 “文明旅游常熟行”电视短片邀请赛的获奖作品颁奖。

  内容丰富多元,体现地方特色

  较之前几届的旅游电视作品,本届旅游电视作品内容体现出多元化态势,题材更加丰富,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同时又不失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视协全媒体公益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雷蔚真介绍,如今的旅游节目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还涵盖了很多民俗风情、地域知识、历史人文等内容,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长见识,增进对当地特色的了解,使旅游不仅能“求乐、求新” ,更能“求知” 。

  旅游电视节目在内容多元的同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中国视协名誉主席赵化勇表示,“旅游电视周从第一届只有几个中央台、省台参与,到现在各省市、区、县以及新媒体都积极踊跃地参加,甚至一些外国团队也要参与进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

  俗话说“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在参赛作品规模扩大、内容多元的同时,旅游电视节目更应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铜仁市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总监彭际文分享了他的经验,“在这次获奖的宣传片中,我们更多地表现以铜仁梵净山为首的旅游文化,同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在作品拍摄过程中,我们本着‘把贵州形象推出去、把民族形象树起来’的宗旨,深入挖掘、精心制作,记者们春夏秋冬四季多次深入梵净山拍摄,力求展现真实、自然又独具特色的梵净山。 ”最终,铜仁市广播电视台在本届旅游电视周收获了7个奖项,作品《梵净山》荣获旅游形象宣传片的最佳作品奖。

  “意在笔先,写意是关键”

  “题好文一半,牵出一条线。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斌总结了一系列顺口溜,传授自己的制作经验。他认为,“每部宣传片的创作都应该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展开,一个好的主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是对宣传片最精炼、最概括的总结。这个主题应当是别人没说过的、是别人想说也没办法说的,最重要的,它是有文化底蕴的。 ”

  比如,旅游形象宣传片最佳作品奖的作品之一《酒香弥漫的长江第一城》 ,以宜昌市的酿酒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友金对入行当天师傅对自己教诲的回忆,以及现在自己对后辈酿酒工作者的教导为故事线索,全方位地展现出酿造白酒的传统工艺和劳动场面。酿造白酒为重体力劳动,工人们自发用号子、有节奏的歌声相互鼓励,体现出行业人员身上的力与美,并体现了“一滴汗水一滴酒”的主题。这部作品以微小独特的主题为切入点,融入历史文化知识与地方特色,收获了各方好评。王斌总结,旅游宣传片制作一定要“意在笔先,写意是关键” ,使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体味到旅游景区特有的、富有趣味的地域风貌,避免同质化倾向。

  与观众一起发掘最真实的景

  获得本次电视周旅游电视节目最佳主持人称号的尤溪县广播电视台播音组组长尚野讲述了一段有趣的经历:“有一次在稻田里拍摄时,我一开始非常害怕淤泥里有虫子,迟迟不敢踏进去。导演、制片、工作人员都在等我调整好情绪,我突然觉得观众可能想看到的就是最真实、最质朴的东西,而并不是我的表演。后来,剪辑师就把那段紧张、害怕的片段放进片子,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可能最直观、最真实的东西对观众来说,其实是最有冲击力的,也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

  旅游电视优秀作品之一的《独角人生》也同样如此。邵阳布袋戏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布袋戏的第十九代传承人、 70岁高龄的刘永安面临着布袋戏传承的种种困难,依然选择坚守。由于布袋戏的衰落,刘永安偶尔才有机会演出,平时在家里,他不仅要照看孙子、孙女,还要兼顾地里的农活。片子里,十岁的孙女诉说起爷爷的艰辛与不易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作品保留了这些真实、自然的生活片段,使《独角人生》从探讨民俗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升华到探讨留守儿童的问题,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忘记你是个旅游栏目,忘记吃、住、行、游、购、娱,世界上的所有风景、人物、故事都可以拍。在全域旅游下,旅游栏目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 ”中央电视台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制片人黄卫感慨,电视是大众艺术,应该用最朴实的故事,讲述历史、讲述文化、讲述一方水土、讲述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