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创作的一面旗帜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60余年坚持创演现代戏,不同时代佳作不断,河南豫剧院三团被专家誉为——</font></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2pt">中国现代戏创作的一面旗帜</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266"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70822634415736321.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4/201708/W020170822634415736321.jpg" OLDSRC="W020170822634415736321.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豫剧《朝阳沟》剧照&nbsp; 挚友&nbsp; 摄</font></p>
<p>  贾文龙刚刚演完豫剧《焦裕禄》 ,在戏迷们“再来一段”的呼声中,又返场唱了一段《吃亏歌》 ,他主演的《村官李天成》中的唱段。之后,没来得及卸去脸上已经有些花的妆,又匆忙从长安大戏院一层剧场赶到二层会议室,听取专家对于河南豫剧院三团这次演出的评价。</p>
<p>  8月7日至9月7日,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河南省内省外一共选拔了25台优秀剧目,其中一台来自台湾。 《全家福》 《香魂女》 《朝阳沟》 《焦裕禄》 ,前四场戏由专门创演现代戏的河南豫剧院三团打头。开幕演出《全家福》中,著名演员李树建、汪荃珍、贾文龙甘做配角,为年轻演员配戏,令人意外,也让这出新编反腐大戏更添看点。四场演出全部结束后,李树建、吕青等河南豫剧院领导,姚欣、王蕴明、赓续华、王馗、赵伟明、何玉人等戏曲界专家连夜召开了研讨会。“希望各位专家少表扬,多批评。 ”研讨开始前,河南豫剧院明确表态,开放的姿态,既是自信,也传达着进一步提高的热切。从2016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6省市13个院团23台剧目,到今年展演月全国8省市21个院团25台剧目,一团一评、一剧一评,演出与研讨并重,已成为中国豫剧北京展演的常态。</p>
<p><strong>  7天排出《朝阳沟》,60年常演不衰</strong></p>
<p>  《朝阳沟》从1958年演出至今已将近60年,欢快的旋律脍炙人口。最近两年《朝阳沟》进京,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从开幕到结束,掌声不断,唱到观众熟悉的段落,全场跟着打拍子合唱。 《朝阳沟》已然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戏曲现象。</p>
<p>  很少有人知道, 60年后依然大火的《朝阳沟》 ,竟然只用了一个礼拜就创作完成。由于时间紧,编导杨兰春当年写戏时,前四场还有草稿,五、六场只有唱词,杨兰春这边写,那边就叫王基笑等人配曲,到最后,杨兰春干脆到排练场现场说,演员马上记。就这样七天七夜排出了《朝阳沟》 。首场演出,当晚去看戏的只知道要看“跃进戏” ,名字都不清楚,因为开场前,戏还没有名字。杨兰春想到《朝阳沟》来源于河南登封曹村,山坡上有个朝阳寺,那一带都是山沟沟,就将剧定名为《朝阳沟》 。不成想, 7天写出的戏,反响还不错,而且一唱就是60年。</p>
<p>  《朝阳沟》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杨兰春在谈到创作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动笔写戏,就是写人,写人先写唱词,这是我的习惯。我的毛病是不踏着节奏哼着腔,就写不成戏。 ”杨兰春还曾说过一件事儿,当年他编导的戏,全都是由搭档王基笑作曲,创作《朝阳沟》时,杨兰春明确表示,如果王基笑不参加作曲,他就不进排演场。“经长时间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我们达到了互相理解,相互配合默契。双方都知道在哪里使劲。 ”如今看来, 《朝阳沟》的成功,杨兰春谈到的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写人,二是音乐。</p>
<p>  说到《朝阳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王馗认为它展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代背景下人的丰富内心世界。 《朝阳沟》的经典唱段,表现了女性在时代大潮中选择的过程。“不同境遇中,个体如何定位人生?如何进行选择?这是当代依然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王馗对《朝阳沟》中的音乐给予了高度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很多唱词已经过时,但《朝阳沟》的音乐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中国戏曲有一个特点,音乐可以展现场面、塑造人物,王馗认为,这正是《朝阳沟》常演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p>
<p><strong>  从《香魂女》到《焦裕禄》在人性开掘上发力 </strong></p>
<p>  秉承《朝阳沟》的成功经验,河南豫剧院三团在现代戏创作的道路上佳作不断,逐渐成为专家公认的全国戏曲界现代戏创作的一面旗帜。比如在人性的开掘上,《香魂女》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香魂女》由编剧姚金成改编自著名作家周大新的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 ,讲述了两代女性的不幸婚姻。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戏刚出来时很多人就非常喜欢, 《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是其中之一,现在重新看,赓续华更觉得这个戏是认识改革年代的重要参照。王馗和赓续华有着共同的感受, 《香魂女》中,香香由苦媳妇熬成婆,但她从新媳妇环环的不幸中看到自己的不幸,通过自己的不幸走向对环环的理解,突破了因循守旧的历史惯性。“传统道德伦理走到新时代,戏剧人物如何站在时代前沿,而不是被动反映,在这一点上,《香魂女》不动声色地将一个普通人变成了时代精神的张扬者。 ”在王馗看来,现代戏最重要的是表现人的成长、思想的成长。现在有些现代戏走向政策图解,政策就会显得浮空。</p>
<p>  《焦裕禄》 2011年正式排练,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主演, 2016年获得了“文华大奖”和个人“文华表演奖”双料第一。 《焦裕禄》的成功,专家普遍认为是因为直面矛盾,在把握政策的同时捕捉到了人物的内心斗争。编剧姚金成说,“高大全”模式几乎是英模戏创作的魔咒,所以创作中他一直告诫自己,要诚恳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性。面对兰考百姓为活命外出讨饭、“宁当哑巴莫再多言”的现状,焦裕禄说出了“饿死人绝不是党的政策”“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这些话,入耳更入心,如同豫剧经典《唐知县审诰命》里唐知县的座右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不故作高深,不讲大道理,却直指人心。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原会长姚欣在探讨《焦裕禄》的成功时,充分肯定了剧本创作,他说,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当党的具体政策和根本政策发生冲突,事关千万老百姓生命时,编剧写出了焦裕禄的深刻之处。</p>
<p><strong>  现代戏中能否加入武戏动作? </strong></p>
<p>  《焦裕禄》演出时,现场有多处高潮,其中一处是在防洪前线,为表现抗洪的激烈,导演设计了武戏动作,各种翻跟斗让台下观众热血沸腾。记者曾三次看《焦裕禄》 ,也很喜欢这段,外行就图个热闹,不过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专家就认为在现代戏中加入武打动作,不伦不类。</p>
<p>  现代戏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吗?这个问题,很多年前戏曲专家傅谨就曾讨论过。傅谨指出,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戏曲固有的高度程式化的手法,被认为不适于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现代戏使用,而现代戏如果抛弃程式,又会受到指责。在这两个极端状态之间,现代戏像走钢丝般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合适的位置。</p>
<p>  《焦裕禄》中武戏的运用,包括焦裕禄病痛加剧时贾文龙加入的抢背动作、抗洪时贾文龙劈叉的使用,如何看待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如今在现代戏舞台上很难看到的戏曲程式?就这个问题,记者专门请教了王馗。王馗表示,这样的创作绝对不错,那种追求所谓现实感而忽略了戏曲手段的艺术,与戏曲自身长效发展传续的规律不合,而且《焦裕禄》全剧戏曲化做得比较好,所以程式的融入也就不觉得突兀。</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