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为何不吃天堂草?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儿艺根据曹文轩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国内首部“成长戏剧”首演,告诉孩子——

山羊为何不吃天堂草?

《山羊不吃天堂草》剧照

  “看剧过程中,我在下面一直没有鼓掌,但这恰恰是我对这个剧的高度认同,这是对它的另外一种认可。我坐在下面一直在流眼泪。这个小说是我写的,但是在写时我从来没有流过泪。看剧时我一直没有把它与我的小说联起来,我知道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另外的东西,它升华了。从剧中我理解了一个词——悲悯、无边无际的悲悯,这就是我今晚深刻的体验。 ”日前作为第七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开幕大戏,中国儿艺根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国内首部“成长戏剧” 《山羊不吃天堂草》在京首演,演出结束后,曹文轩与台上全体主创如是表达其真情实感。他坦言,“一般一个小说改成舞台剧,原小说作者很难满意,但这个作品的改编我很满意! ”那么,是什么打动了这个原本应该“很难满意”的作者?

  一群饥饿的山羊,面对一片肥美茂盛的天堂草,却不肯低下头食用,若干天后竟一只只倔强高贵地死去……山羊为什么宁可饿死也不吃天堂草?带着心中巨大的疑问,带着父亲“自己去长大成人”的殷切期盼,少年明子在生活的重压下扛起养家的责任,跟随师傅三和尚和师兄黑罐进城打工谋生。在那个与青山绿水截然不同的钢筋水泥的陌生世界中,他们似乎格格不入难以走进,也不断经历复杂现实的种种冲击:遭遇苛待之后的以恶制恶,利益诱惑前的人格失守,纯真友谊面对窘境的不堪一击,亲情责任对阵道德底线的艰难博弈……在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中,单纯倔强的明子不断接受着道德的拷问,不断被逼到了人性抉择的悬崖边,在乡土文明坚守的迷惘与现实生活磨砺的困惑中不断挣扎、不断追问,逐渐领悟到“山羊不吃天堂草”的人格隐喻及价值选择,艰难而执著地成长着……

  《山羊不吃天堂草》原著的顺叙结构在该剧中以两条叙事线索并行纽结,一条是以从明子“涉嫌诈骗”被带到了派出所后始终一言不发、充满悬念的倒叙式回溯的现实情节线;另一条是以拟人化的演绎方式将小说最后“山羊为什么不吃天堂草”的情节提到戏剧开场,并作为一种精神追索贯穿全剧,形成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叩问。沿着这两条线索,“现实主义戏剧” 、“表现性”的现代舞、“写意”的歌舞说唱等多种舞台表现手段与时空跳荡变幻多端的舞台有机地熔为一炉,舞台呈现风格样式上的全面探索和追求,不仅令熟悉儿童剧的人们耳目一新,也为当下“现实题材”戏剧的创作提出新的思考空间。

  “语言艺术与舞台艺术有很大差距,舞台艺术是空间艺术,剧情里的事件原小说里都有,但它们已经被掰开、揉碎、重组,舞台空间艺术能够调动的东西几乎被全部调动,并且在省略或延长的取舍上,剧情节奏安排非常好,从而将原来的语言艺术变成舞台艺术。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转化,让我了解了什么叫艺术。我在写作品时想到的是什么是文学,在看这个剧时想到了什么是艺术。 ”曹文轩颇为肯定该剧对文学作品的舞台转化。

  在曹文轩看来,该剧通过艺术性非常强地处理,使之既是写实型,又变成一种寓言,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剧中很多意象处理得非常好,比如不时出来的拟人化的山羊,使这个剧具有哲理和诗意,也使之由始至终具有巨大的悲悯情怀,并将原来小说中闪光的东西进一步放大了。 ”曹文轩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是曹文轩早期创作的作品。在该剧编剧、中国儿艺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冯俐看来,这是一部具有结实的社会背景、深刻思想性和独特寓言性的作品。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其背景和人群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的见证和记录,但它所表达的生命追问和价值坚守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正如世界安徒生奖评委之一的艾丽森对曹文轩的作品的一句评价:“曹文轩对人生起伏的描写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又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鸣。 ”

  “因为基本的人性是永远一致的。历史是条长河,无论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我们都只是站在这条河两岸的人,但我们的下面有一条暗河是相通的,所以无论故事与当下时代是否有距离,它会永远离我们很近,永远在我们身边。 ”曹文轩此言让人明白该作品何以跨越时代,让孩子与成人都能从中体味成长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