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排练照 王昊宸 摄
历史上的兰陵王传奇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源头之一,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学特质最早就是在北齐舞乐《兰陵王入阵曲》中初露端倪,而这个古老拙朴的乐舞中兰陵王头戴大面的形象,也直接发展成为后世的傩戏面具乃至今天的戏曲脸谱。导演王晓鹰正是希望通过“追溯这个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源头,在《兰陵王》中进行既有中国文化传统,又有现代艺术品格的演出创造。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新创话剧《兰陵王》日前举办新闻发布会并开放探班,宣布将于7月11日至16日在国话剧场开启首轮演出。该剧由罗怀臻编剧,王晓鹰执导,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张皓越、夏力薪、李任、王楠、邹一正、陈诚、张津赫以及特邀演员余凤霞等出演剧中重要角色。
话剧《兰陵王》从北齐名将兰陵王的传奇故事发展出全新的情节,将兰陵王设置成一个因目睹父王被害而用女儿态掩藏真性情的柔弱王子,齐后为唤回兰陵王的男儿血性,交予他先王遗物——神兽大面,戴上大面的兰陵王神奇般地平添雄伟气概,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却也同时走到冷酷无情、暴虐可怖的人性的另一个极端。最终,齐后用母性的牺牲帮助兰陵王告别迷途,回归本我。全剧用艺术象征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灵魂与面具”的寓言,体现了对悲剧命运的观照,希望引发观众对于人性、本心的思考和探讨。
编剧罗怀臻是知名戏曲剧作家,此番首次涉足话剧领域创作剧本,他坦言,“我把话剧的第一次献给了国话。我和晓鹰导演惺惺相惜20年,终得正式合作一部话剧,而创作话剧剧本对于我个人来讲也是创作力的提升。 ”罗怀臻创作《兰陵王》的念头由来已久,这些年他始终致力于溯源中国传统戏剧模式,把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当代文艺创作中去。 《兰陵王》的本质实为大面戏,表现了戏剧艺术的最原始形态。在西方的演剧风格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回归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重新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同时将中国戏剧与世界接通,是当代戏剧人的使命,因此《兰陵王》应运而生。在谈到剧本时,罗怀臻表示,塑造兰陵王这个人物,他着重刻画了其人性中的“羊性”和“狼性”两极,希望通过讲述一个人的异化过程,拷问灵魂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此次排演《兰陵王》 ,王晓鹰从中国文化的著名传奇和中国戏剧的艺术源头出发,也正是缘于剧中强烈的象征性,不能仅仅依靠以往驾轻就熟的导、表、演手段处理,而是需要寻找各种新的艺术元素,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当谈及《兰陵王》与《理查三世》 《伏生》在创作上的异同时,王晓鹰强调,“ 《理查三世》尝试使用中国式思维—— ‘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和表达对理查三世这个邪恶人物的理解; 《伏生》是一出‘从传统文化深处,走向现代舞台表达’的中国戏剧; 《兰陵王》则要追求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传递哲思的完整过程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传统戏剧的美学意蕴。 ”
在剧中饰演兰陵王的是在《霸王歌行》 《理查三世》等多部作品中都有出色表现的青年演员张皓越。一路走来,他的舞台表演功力在稳扎稳打中成长,潜力亦得到不断激发。张皓越坦言,兰陵王是他遇到的最难的一个角色。剧中兰陵王一度男扮女态,以求蒙蔽齐王保命宫闱。他虽曾经有过反串经历,但戏份不大,多为讽刺、戏耍的性质。然而这次,他要把女性之阴柔彻底融进角色,让“可人儿”成为自己的一半,还要能够随着剧情的需要跳脱出来,走向人性的另一个极端。这种切换,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角色,张皓越私下做了很多功课,查找史料、了解原型,从反串戏剧大师的身上寻找灵感,反复学习揣摩戏曲旦角的表现身段及台步。“我觉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通过每一场戏的酝酿,最终将对于人性的拷问推向极致。 ”
20年前遗憾错过出演《萨勒姆的女巫》的演员夏力薪,非常看重这次与王晓鹰导演的首次合作。由于《兰陵王》本身的特殊性,糅杂了一些戏曲元素,角色情绪比较跳跃,也对她的表演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忍辱负重是人生必修的课程。 ”在谈到饰演齐后这个角色时,夏力薪这样说。
说到话剧《兰陵王》舞美呈现上的亮点,面具的运用是一个重要表现元素,全剧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面具的意象。曾参与《伏生》等剧目面具设计的张华翔,表示此次设计兼具艺术性、历史感与实用性,特意前往日本,实地参观保存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能剧《兰陵王入阵曲》传统面具,寻找创作灵感。但是对于传统面具的借鉴绝不是照搬,在设计过程中,他还融入了中国戏曲始祖“傩戏”面具的特点,力求让每一件面具都成为极具古朴美又不失现代感的艺术品。
极具象征性又融合东方古典美感和现代美感的舞台美术,是《兰陵王》的另一大看点。舞美设计张武此前的一系列舞台设计作品中,一直在营造富有哲学意味的舞台空间。在本剧中,他也想通过景物和舞台装置完成与观众的对话,“在剧中有一个屋顶,有人看它像坟墓,有人看它像丰碑。让观众看到他们所能理解和体会到的,就是完成了与观众无声却真实的交流。 ”张武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