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侗族大歌》:一首情歌一辈子只为一人唱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侗族大歌》海报

  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小成本影片,为何能够吸引卢燕、王庆祥、王嘉等著名演员鼎力加盟,并在电影业界获得良好口碑?一段以24首侗族歌曲串联起来的凄美爱情故事,又为何能打动不同民族的观众?近日,由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和《电影艺术》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电影《侗族大歌》研讨会在京举行,李准、仲呈祥、章柏青、向云驹、饶曙光、张卫、赵卫防、左衡等专家学者与影片艺术顾问、电影学者黄式宪及影片导演、编剧、出品人欧丑丑就《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与创作得失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专家们认为, 《侗族大歌》题材新颖,视角独特,故事完整感人,场面宏大震撼,既加深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增强了观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电影《侗族大歌》讲述了三位侗族歌师对爱生死相守、终身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为了拍好影片,侗族导演欧丑丑和编剧江秀佳早在2009年10月就开始下乡体验生活。几年间,主创团队几乎走遍了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村寨,收集各类侗族歌曲1000余首,走访40多位侗族歌师,采集侗族民间故事近百个。2010年4月,剧本初稿完成并通过电影局审查立项, 2012年准备拍摄却融资受阻,欧丑丑转而开始边修改剧本边筹集资金,终于在2015年完成了影片的拍摄。

  “生活在贵州大山深处的侗族人,面对山地艰苦的自然条件,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不以金钱多寡来衡量幸福感,爱一个人就爱到老,一首情歌一辈子只为一人唱。 ”黄式宪表示,导演欧丑丑将自己民族血脉融入了影片的故事和人物之中。“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创作者的灵魂和情怀是不是投注到了里面。 ”

  侗族是一个为歌而生的民族。侗族早先没有文字,侗歌就是这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和精神支柱。“ 《侗族大歌》非常真实地还原了侗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美好历史和美好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表示,影片选取的侗族大歌很有代表性,唱出了侗族的理想与信念,彰显了侗族人民践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创并没有浮光掠影地展示侗族的民族与文化,而是从精神根源、从骨子里理解、挖掘这个民族的文化本质。 ”

  中国影协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片应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方向。“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从各美其美发展到美美与共,走向现代化的格局,实现一种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普遍审美,从而在观众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共鸣。 ”饶曙光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应当更加注重艺术风格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并让创作的视角从过去与历史走向现代、走向日常生活,展现出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电影回到大山之中,欧丑丑捐出部分经费,加上几位爱心人士的捐助,购置了专业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组建了一个电影放映组,从2016年10月起在影片的主要拍摄地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乡村免费放映《侗族大歌》 ,至今已为老乡放映近19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