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女子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市施家岙村,民间艺人薛黎艳(右) 、周迎春在村中的古戏台上表演越剧 新华社记者 刘勇贞 摄
4月21日晚,嵊州市越剧团在嵊州越剧艺术中心演出了一出久演不衰的新编历史剧《大义夫人》 ,这是嵊州市定期举办的公益性越剧演出之一。虽然这场演出是临时加演的,但剧场内还是座无虚席。记者身边的女孩一边哼着唱词,一边不停地摁着相机的快门。记者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她是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传承班的金贝,她工小生,对饰演《大义夫人》中岳飞之子岳霖的国家一级演员裘巧芳十分喜爱,裘巧芳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授过课,所以她打算拍出一些好的剧照来送给她。
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
越剧文化渗入嵊州这座小城的各个角落。在这场演出中,坐在记者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放下了手机游戏,专注地看着台上的爱恨情仇,后排的小女孩把小脑袋伸到了前排座椅缝中间,似乎想要离舞台更近一些。越剧的观众并不只是老年观众,这与嵊州市坚持的“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分不开的。全市每年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学唱越剧的学生达7000余人,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32朵戏曲“小梅花” ,数量为全国县市之首。
坚持了21年越剧特色教育的嵊州市城南小学出了22朵“小梅花” ,越剧进校园的各项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校长周少英说,他们自编教材《小学生学越剧》已成为浙江省教育厅推广的校本课程。近几年,他们又把越剧与古诗词结合,推出了越韵古诗,就是把小学课本中的85首古诗词谱上了越剧的曲调,学生们唱会了就记熟了。她骄傲地说,越韵古诗是城南小学独一份的,这是他们邀请南京艺术学院的谢子华教授谱的曲,越剧各大流派的曲调都包括其中了。通过越韵古诗,孩子们学习越剧的一些基本唱腔也更容易。他们曾经把越韵古诗带到乡下的一所学校授课,没想到孩子们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学会了一首越韵古诗,其中还有位来自贵州的小朋友,之前没有方言基础。除了越剧课外,越剧还渗透到了音乐课和社会实践课中,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戏服、道具等。在越剧成果陈列室中,既有金光闪闪的奖状,也有孩子们用纸杯、瓶盖甚至龙眼壳制作的小戏帽。
城南小学的越剧进课堂活动不仅是培养新的越剧小观众、未来的越剧好苗子,还把曾经“断档”的越剧观众——孩子们的父母也吸引进越剧戏迷圈中。城南小学6年级学生王柯边上小学之前没有听过越剧,可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越剧,就喜欢上了。学校的老师先教大家唱腔,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嗓音条件选入兴趣班学习。虽然王柯边把越剧定位为业余爱好,可是家长对她学习越剧十分支持,在重大的比赛前还给她请专业老师授课。王柯边说,父母以前不听越剧,可是当自己在学校学了越剧后,在家里也经常唱,慢慢地父母都喜欢上了越剧。
百演不如一赛
对着四季皆有景的园林式校园,唱越剧是非常和谐的。成为嵊州一景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于1955年在袁雪芬的倡导下筹建,现在的新校园是在2010年投入使用的。校长钱江南介绍说, 2015年,在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越剧传承、发展越来越好了。嵊州市政府对越剧的传承非常重视,将越剧演唱列入了中考加分项目。政策好,老师有上进心,好的生源也过来报考了,就业就变好了。现在这所学校每年有50名左右的毕业生,可为中央院团和省一级院团输送专业人才。
钱江南校长一直主张学戏曲的学生的成长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舞台上,而且百演不如一赛,除了在自己学校里每年要举办100场左右的演出,今年下半年还要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钱江南说,作为一个只有111年历史的年轻剧种,越剧要先传承,不妄谈创新。作为一所艺术学校,他们每个月27日是开放日,这一天除了丰富的戏迷交流活动,还会有一场公益演出。
4月20日,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刚好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的“新松计划”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一直工小生的王肖龙这次也参加了“新松计划” ,并通过初赛。11岁开始学越剧,之前没有一点越剧基础,肢体也不太协调,学了6年越剧后,她相信越剧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当然,她也有苦恼的地方,就是如何理解人物,因为她要扮演的是男性,有时候还要演一个失去妻子的男子,对于年轻的她来说都是难题。与王肖龙不同,她的搭档田园园在小学时就进入了越剧社团,田园园的叔叔唱新昌调腔,太婆唱越剧,她学了越剧后慢慢喜欢上了越剧。在学习越剧的过程中,她觉得除了课堂外,还得注重观摩。一旦看到知名越剧团演出,她都会买票去看。当然,在新的媒体条件下,也会在土豆、优酷的网站上看视频,仔细揣摩。她说,自己已经很喜欢越剧了,可“00后”的师妹们比她更热爱。
越剧形成大市场
嵊州市越剧团每年演出100场左右。其中一部分是送戏下乡,一部分是面对城市观众。团长谢顺泉说,剧团研究后发现,农村观众与城市观众喜欢的剧目是不同的。农村观众喜欢有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戏,城市观众更能接受新编戏,如越剧《马寅初》 《王羲之》等。虽然嵊州市越剧团没有企业化,但财政收入方面与以往的固定拨款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从2011年开始,政府以1: 2的比例进行投入,即按剧团演出收入的两倍进行投入。谢顺泉说,这样的方式很好,剧团就是要养戏不养人,尤其不养懒人,而且要求剧团有所作为,政府才会扶持。
唱越剧快30年的嵊州市越剧团演员裘巧芳15岁开始学戏,对越剧的感情很深。她说,现在的观众面对的娱乐形式比以前多了许多,社会也变得浮躁起来,人们静不下心来看戏了,所以越剧没有以前火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欣喜地发现,观众中除了以前的老观众外,还有很多年轻的面庞出现,这些年轻人追越剧明星一点也不逊于追电视上的“小鲜肉” ,他们在接触越剧之后,觉得越剧非常之美。除了演出外,裘巧芳还在城南小学担任越剧辅导老师,一周给孩子们上两三次课。
对于民营剧团与国有剧团的竞争,裘巧芳坦言说:“民营剧团老抄我们的剧目,不管是传统剧还是创新剧他们都抄。只有国有剧团才可能花时间去创作打磨。 ”据了解,在嵊州市光是注册的民营越剧团就有七八十家,加上没有注册的共100余家,年均演出30000场左右,越剧演艺产业年总产值超过1 . 5亿元。嵊州云龙剧团是其中比较出色的民营剧团,团长胡云平说,他们每年收入稳定,毛利为400多万元,每年演出550多场,头牌演员一年10个月收入大概为50万元左右。相对于民营剧团的收入,谢顺泉坦承说,嵊州市越剧团的梅花奖演员或者国家一级演员的收入还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但他并不认可民营剧团的用人机制,认为收入主要向主要演员倾斜得太厉害了,老板还没有这位主要演员收入高,这样会影响剧团的可持续发展。
嵊州市的越剧传统深厚,在越剧的诞生地甘霖镇东王村的香火堂边上的一圈民宅已经成为村民的越剧文化小站,每周五晚上雷打不动,是村民们唱越剧的时间,其中有本村的村民,也有邻近村庄的村民,还有一个十来人的乐队。村主任朱忠伟说:“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得传承下去。 ”他还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们今年元宵节在村里举办的元宵越剧晚会的视频,演员都是村里人。
看到村民们对越剧的热情,甘霖镇文化馆今年为村民们邀请了专业老师来为他们上课。甘霖镇宣传委员裘敏利介绍说,培训一周两次,时长为两个多月,平日村民的自娱自乐都为清唱,没有身段和装扮,培训将有的放矢。第一期培训将在五月结束,届时将要求参加培训的村民搞一个汇报演出。此外,还将在乡村少年宫增加越剧课程。
今年是越剧诞生111周年,在越剧发展过程中,嵊州人正是以改革的心态面对戏曲的发展,才得以让女子上戏台,形成越剧的柔美的特点。现在的嵊州人继续以改革的姿态传承发展越剧文化,坚持“越剧为魂,文化为基,旅游为本”的原则打造越剧小镇,完成越剧演艺大观园、大师创客工坊、戏剧影视基地等建设项目。越剧与产业相结合,应该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嵊州市城南小学的学生在演出越剧《柳毅传书》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学生在教室内练习